我家附近有个村庄名叫半坡村,村庄的北面是一片凸地。这片凸地西临沪河,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从古至今都是宜居之地。1953年初,修建纺织厂专用铁路线的路基时,轰鸣的推土机在半坡村北缘铲开了沉寂六千多年的黄土地,瓶瓶罐罐裸露出来,震惊了全国。自195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在这块遗址上进行了5次科学发掘,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考古学家苏东海评价说:“那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半坡遗址博物馆那样,建造那么宏伟的大厅把部落遗址科学地覆盖起来,从而开创了把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的先河。”自此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我出生于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家虽然离半坡博物馆只有7.6公里,却对这个博物馆闻所未闻。直到10岁那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下午,微风不燥,老师走进教室告诉大家明天学校要组织“走进半坡博物馆”春游活动,老师后面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同学们兴奋的尖叫声。这天晚上,我早早休息,却兴奋到睡不着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走出生活了10年的地方,我的第一次旅行!这次旅行,我记得原始村落风格的博物馆大门,记得院中的半坡姑娘石雕,记得很多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记得人面鱼纹的盆子,记得口小、腹大、底尖能自动汲水的奇怪瓶子……仅仅是记得,它的厉害之处却一点也不了解。我真正了解半坡博物馆是在听了初中历史老师的讲述之后。半坡遗址是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初中的课外活动“探索半坡博物馆”中知道了那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博物馆大门体现了半地穴式房屋,知道了半坡姑娘的雕塑再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形象,知道了那些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体现从人类出现到氏族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解体的全过程,知道了人面鱼纹盆是早期人类的语言、图腾或是计数的表现形式,它是半坡博物馆的标志,知道了那个奇怪的瓶子叫小口尖底瓶,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在当时已被认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器物。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好像打开了一部历史书,我清楚地看到60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和原始社会面貌。久远的仰韶文化、古老的母系制度、神秘的原始文物,西安半坡博物馆为我敞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窗户。再一次走进半坡博物馆,是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带着6岁的女儿来到这里,为她介绍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聚落遗址。我带着孩子体验原始人的生活,钻木取火、给陶器钻孔、搭建原始房屋、进行植物捶染、制作陶埙等等寓教于乐的项目。我相信,这样的儿童节会让她和我一样在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深刻的回忆。西安半坡博物馆反映着半坡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半坡人的聪明才智是从日常的生产劳作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走过古迹,心中惊奇祖先的伟大。 (作者供职于绕城分公司绕北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