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6期 第207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6-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Q萌 陶鹰鼎
新闻作者:文 / 图 肖莉娟

2b2.png
陶鹰鼎
1957年华县出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6月15日,有幸去渭南市博物馆一游。限于时间只看了《与华相宜——渭南故事》。博物馆基本陈列按照“人物+文物+历史事件”的思路布展。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突出各个时代渭南的人文特征。远古寻根——史前展室陈列的陶鹰鼎,让我记忆深刻。
鼎,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青铜的三足圆鼎或四足方鼎。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用泥质黑陶制成,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伫足站立的雄鹰,身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炯炯有神,喙部有力呈钩状,其神态彷佛在等待时机捕捉食物,肌肉丰满,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包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陶鹰鼎造型简洁有力,充满了浑厚的体积感,整个鹰的身体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感到摄人的威猛气势。因为鹰体呈圆形,肚子容积大,胖乎乎,勇猛之中带点Q萌。
陶鹰鼎发现过程相当传奇。1957年的一天,渭南华县(今华州区柳枝镇孙庄村)的农民殷思义在田里犁地,无意间感觉有东西绊倒了铁犁。搬开石头,发现一个形状怪异的陶盆,也不慎留意,还以为别人家丢弃的废品呢。随后这个陶盆担任新使命——鸡食盆。事情的转机在1958年秋出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考古队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本着试试看的心态,殷思义把自家的鸡食盆送交考古队,一件顶级国宝终于进入公众视野。继续勘察,发掘出泉护村墓葬遗址,出土成年女性墓葬一座,陶鹰鼎是其中陪葬品,用途不清楚。
陶鹰鼎距今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那时候华夏大地还不存在国家,那时候人们刚刚走出丛林,首要任务是生存。有人却思考着看似无用的事物,花费精力造出看似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造型,体现先祖骨子深处的浪漫。
陶鹰鼎是第一件以鸟兽为造型的鼎,开启了商周鸟兽型器皿的先河。它已经超越了器物的范畴,孕育着文明的生命力,在向人类灵魂的精神追求迈进。这件国宝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被列入首批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之中,排名第二,是中国顶级文物。渭南市博物馆展示的陶鹰鼎是件复制品。
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我们现在维护文物,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也许未来人类都会消失,但是只要我们存在就要将我们的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作者供职于交控市政路桥集团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