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6期 第207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6-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利簋,见证牧野之战
新闻作者:文 / 刘 雪



西周利簋
1976年临潼县零口镇出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的青铜时代自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的夏文化始,历经了夏、商、周三朝约1500年。青铜在商周时期被称为“金”,是一种贵重金属,与政治权力密不可分。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礼作乐,青铜礼器作为祭祀、宴飨、随葬的常备器具,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所谓“寓礼于器”。在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西周利簋以其腹内底部所铸武王伐纣的4行33字铭文而闻名天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是礼乐制度“九鼎八簋”之“簋”。利簋腹部呈碗状,底部为方形,造型沉稳厚实,蕴藏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腹部和底部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狞厉神秘,朴素粗犷。除过艺术价值,不可小觑的是利簋显赫的历史功绩——簋内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记录了武王于岁星当空的甲子日占领商都,以及随武王征战的“利”受赏铸此簋之事。据此武王伐纣的确切日期得以澄清,《史记》《尚书》等古籍相关记载得以证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面对西周利簋,感受它的简古与神奥,那雕刻于民族基因深处的记忆汹涌而至。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奢淫残暴,内部矛盾激化。历史的目光青睐于岐山脚下的周人。周人祖先为神农后稷,黄帝之后。经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周部落逐渐强盛,与商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姬昌继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武力扩张,意欲图商。其时,纣王对姬昌心有戒备,一度囚禁姬昌,只是他陷入欲望泥淖,听凭周人以宝马、美人赎回姬昌。毁灭的利剑高悬纣王头顶。姬昌逝世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承先父遗志,将伐商大业付诸实践。
姬昌开辟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面,在姜尚、周公等人辅佐下,姬发集结诸部落方国于孟津会盟,等待时机讨伐商纣王。这一时机由商纣王亲手相送——杀比干,囚箕子,迫使商朝之臣不得已投奔周人。出兵讨商,大势所趋。姬发率领各路诸侯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王罪状,全军士气高涨。纣王在饮酒作乐时仓皇发兵七十万迎战于牧野,然而由于纣王发兵征讨东夷,七十万大军由奴隶、战俘改编,其不堪纣王暴虐统治,在大战开始之际,突然倒戈,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姬发在一天之内赢得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此建立长达800年的周朝,将中华文明推上一个高峰。
西周利簋是牧野之战的见证者、记录者,是商周的界碑,是打开时间迷宫的钥匙,文物、历史、文明经由时间串联沟通了我们和祖先。西周利簋带着它记载的33字铭文在三千年后与我相遇。
 (作者供职于绕城分公司杏园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