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我单位组织党员去丹凤县城东南40里的马炉党性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在全国劳模刘西有纪念馆里,一个展柜陈列着十二把面容斑驳、神情沧桑的虎牙镢头。这十二把虎牙镢头,是当年刘西有带领一穷二白的乡亲们战天斗地、挖除穷根的农具,是他们向贫困宣战的第一批“武器”。刘西有,1925年9月出生于丹凤马炉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苦海里泡大的他,解放后带头加入农会,1951年入党,历任丹凤县马炉村互助组组长、农业合作社主任、马炉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贫协副主席。1958年,在全国各界群英会上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为其颁发奖状。他提出“梯田坐底,经济林缠腰,油松戴帽”的马炉山区发展理念,并三十年如一日用行动付诸实践。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第九、十、十一大全国代表。1981年,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刘西有,积劳成疾去世,终年56岁。1950年春节后的一天晚上,刘西有从区上开农代会回来,召集村上七个光棍汉在他家开会,当时没有多少文化的他费尽口舌,情急之下用针锥把自己手心扎得鲜血汨汨直流,才说服和惊醒大家相信他,愿意跟他一块闹生产、挖穷根。那晚他们成立了商洛山第一个变工队,准备采用集体互助的方式开荒造田。但是没有劳动工具怎么办?他们八户人家中有七个男人讨不起媳妇,八户人家中没有一把像样的镢头,要在光石板上种庄稼凭的啥?那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半夜时突然心里一亮:去北赵川背铁矿石,用铁矿去换铁。鸡叫头遍,他就叫起哥哥刘西山去北赵川。到北赵川有一百多里路,他哥曾在拉壮丁途中因跳岩把腿摔成了跛子,走路慢,到那地方时天已经黑了。铁厂离矿山四十来里路,别人一天背一回,刘西有一天背两回。他们起早贪黑,用二十多天时间换回八十七斤生铁。打铁没有炭,刘西有就到几十里外一户富裕农民家做工,换回打铁的炭。铁匠的工资也是用换工的方式结的,终于打成十二把虎牙镢头。那年春天,刘西有带领刘西山、李春福、李春彦、李新治七个光棍汉扛着崭新的镢头,开始了“十二把镢头挖穷根”的艰苦创业历程。“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天一旱连根烂,天一涝水冲掉。”这段民谣是石多土薄的马炉真实的写照。刘西有带领变工队,扛着镢头开山劈石,在岩石上打下楔子,挖下石皮,大石头垒成石坝,石皮打碎放在地里,冬天冻、夏天晒,等石皮变成粉末,他们再挑上一担担农家肥,搅在一起慢慢变成土地。岩石上有一点点土,他们把土取出来和石皮搅在一起翻成斜坡地。遇到能长三五苗包谷的地方就用镢头挖、用锨刨,然后到坡上挖一背篓土倒在坑里种包谷。从冬到夏,从夏到冬,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一镢头一镢头地向荒山进攻。变工队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开荒造田的经验,1951年转为互助组。他们通过斗地主分田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到1954年冬天,互助组发展成十五户初级社,刘西有带领大家在乱石堆中修地造田,对全村的山水林田路进行规划,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他们凭着愚公移山的斗志,治坡造田、闸沟修田;改造河道,兴修水渠。马莲台、顽树沟、肠子幽、枣树沟、青泥沟、庙头、杨坪……征战猩猴崖,七战康沟,马炉的每一寸土地都抛洒着刘西有的汗水与心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文化程度不高但脑子灵光善于思考学习的刘西有,成长为讲政治、讲原则、能作为、有担当的基层干部。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修成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和沟台地一千多亩,走出了一条由没地到有地,由没有饭吃到有稀饭吃、有稠饭吃、有细粮吃的好生活,也创造了山茱萸的神话,使20世纪80年代末的马炉村大部分家庭成了万元户。如今的马炉村,郁郁葱葱的油松林和一台台平展展的梯田,满山遍野的山茱萸、油葵、金银花、雪莲果连翘、金皂角构成最美的田园风光,也是马炉人的金山银山。宽畅的水泥路,焕然一新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院落,更是马炉人幸福生活的写照。如今的马炉村是脱贫攻坚示范村,也是休闲体验产业园,集库区休闲观光、草编、手工作坊、杂粮作坊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全国劳模刘西有带领群众十二把镢头挖穷根的故事,和他一心为民、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精神,像一座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马炉的山巅,屹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