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号称“天下第一仓”,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民办粮仓,坐落于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旁的塬上。过去在田间劳作的人一抬头就能望见坚固的粮仓矗立在高处,会不会多了几分心安,平时家中有粮则心不慌,灾时义仓有粮则民可活。如今的义仓外围建成了一片文化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清朝“救时宰相”阎敬铭塑像。阎敬铭,陕西朝邑赵渡人,历任湖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地方官员,曾参与镇压黑旗军、捻军之乱,也曾力劝慈禧放弃修建颐和园,后主动请辞还乡归隐。回乡后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修建丰图义仓。这座当时唯一的民间粮仓,可储粮达1000万斤。义仓的外城门是一座砖砌门洞,连接着夯土外城墙,城墙上斑驳的杂草和脚下的残砖碎瓦讲述着义仓百年历史。通过外门洞,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方形的砖砌城墙,像是一座古城,墙体、女墙、垛口一应俱全,有所区别的是,这些“城墙”上有一排圆拱形小窗,是粮仓的透风窗,体现着粮仓防御和存储功能相结合。远远望见义仓门前照壁上书写“天下第一仓”五个红色大字。徐步向前,左手边是一些新盖的粮仓库房,表示这座粮仓现在依然有存储粮食的实用功能。粮仓的正门为左右双门洞,上面嵌有“豐圖義倉”四个楷体匾刻。门前两边各有一只威武的守门石狮,古朴威严的气势呈现在眼前。由仓门进入,逐次有粮食实物展室、票证展室、黄河古陶展室、仓储饮食器具展室,展示了我国古代仓政、仓储、粮仓建筑艺术等珍贵的历史资料。结合仓储古建筑,游览者可以体会到黄河农业文明的厚重,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粮食对文明的推进作用。进入义仓内部,窑群式仓城建筑规整、有序、错落有致,每个窑仓都被砖瓦结构的红柱廊檐保护着,每个廊檐之间有一面隔火墙,四方仓墙围绕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地,用于粮食晾晒。窑仓地板据说全由松木板铺成,地板下墙体四周都有排气孔,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精妙的设计布局使粮仓内一年四季保持在17至18摄氏度的恒温,既有建筑艺术之美又起到科学实用的仓储作用。迫不及待登上“城墙”,只见每个仓顶都采取四周高中间低的起伏设计,巧妙地将雨水汇聚于导水槽,避免仓顶积水、渗水。仓顶正北边有一座飞檐斗拱的仓楼,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祠前各有龙、虎两个大字,是慈禧太后为褒奖阎敬铭所题。站在仓顶北望,旁边岱祠岑楼的绿瓦与蓝天交相辉映,金龙寺塔也见证着这块土地百年丰沃,不远处的黄河水无声地滋养着这片沃土。丰图义仓建成后就遇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大灾荒,义仓开赈放粮,救民于水火。《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时任县令因及时开仓赈灾,救助灾民,宰相阎敬铭便身着便服与乡亲同给县令行跪拜礼,成就了“知县堂前跪宰相”的民间佳话。此外,义仓内还设有朝邑起义历史陈列馆。作为解放战争朝邑起义的指挥部,这座百年粮仓留下革命斗争的印记。如今,丰图义仓继续承载着粮食存储、爱国教育、建筑艺术、农业文化传播的使命与职能。丰图义仓虽小,展现了前辈贤良对于粮食的忧患意识。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澄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