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期 第70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9-02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那些夜晚无法忘记
新闻作者:文 / 静 夜
    那是1978年早春的一个繁星之夜,在我家乡关中渭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我在爸爸的算盘声中温习功课。爸是生产队的会计,总有算不完的账;我是中学生,总有做不完的题,父女俩时常这样挑灯夜战,很少对话。但那晚,父亲的算盘声几度中断,他慈祥地看着我说“我女子学习这么刻苦,肯定能圆爸的大学梦。走,到院子歇一下,吹吹风。”在皎洁的月光下,爸问我将来想干啥事,我拉起他的手羡慕地说:“像你一样,打一手好算盘”。爸眯着眼笑道:你是个诚实娃,适合当会计。却又爱怜地摸着我的粗辫子说:不过当会计要操心,熬夜,脱头发。我望着爸光闪闪的头顶,想象不出掉头发的我会是啥样子。
    1982年,我千里迢迢到杭州上大学。白天,老师不断地阐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晚上,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珠算,一笔又一笔地制作会计分录,一篇又一篇地啃读财经论文。1984年的盛夏,去上海宝钢实习,厂里的财务部门很忙,上班时间师傅顾不上教我们,就晚上加班,讲述如何建立财会机构,如何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如何处理账务。那整齐漂亮的会计账本使我们爱不释手,排列有序的会计凭证引得我们争相传阅。熄灯后同学们在憧憬中唱起了“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毕业后分配回西安,适逢全国工资制度大改革,整整一个月时间,每天晚上加班到十点半。听着老师傅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看着广大职工期盼涨工资的眼神,我楼上楼下来来回回地跑着,在人事、劳资、财务几个部门传递资料,核对数据。当出纳后,八个会计做的收付凭证都传到我手中,有时一天超过100笔,白天几乎没时间记账,只有晚上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盘点库存现金,认真履行着“日清月结”的职责。
    很快我又投身会计电算化工作。由于那时尚无现成的通用软件,需要会计人员与计算机工程师密切合作,编制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为此,我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3个月顺利完成,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国务院号召清理“三角债”,我主动请缨远赴青海格尔木钾肥厂,催收拖欠3年的30多万元工程款,领导安排小杨陪同我。时值隆冬,茫茫的大漠戈壁一路相伴,经过3天3夜的舟车劳顿,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目的地,直奔厂长办公室。我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厂长论理,小杨摆出一副“秋菊打官司”的架势软磨硬泡,也许是我俩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厂长,终于在付款单上签了字,并派车送我们去银行办理电汇手续。那晚,我久久地欣赏盐湖城的风光,陶醉于其旷漠凄壮之美。后来我们这对“丫头”组合多次外出催款,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努力工作的同时,我还完成了陕西省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自学考试,兼任单位举办的财会人员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抽调参加了省财政厅组织的财税大检查工作组。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的春风,陕西住房制度改革开始起步,我被安排承担房改工作。为了吃透政策,我细心研读省市的相关文件,测算未来30年租房、买房的费用支出与回报。一边开动员会,做宣传板报,用实例对比租房、买房的结果;一边组织人测量家属院700多套住房的使用面积,计算每户应交的保证金和租金,以及每个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建立了房改数据库,在全省率先实行“三金两房”政策,真正做到了“早改早受益”,职工得到了实惠,也受到省房改办及上级的表彰,
    1996年,我被委任为财务科长,面对收不抵支的现状,我决定“亲自尝尝梨子的味道”,去当售电员,去收电话费,去食堂卖饭卡,去门面房催收租金,规范了收费程序,对各收费岗位按回收率分别制订了奖惩办法。为了杜绝费用支出方面的跑冒滴漏,经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事业费财务管理制度》、《基建工程资金管理制度》、《住房资金管理制度》等,规定维修材料必须去正规超市购买,报销时除了正式发票还要附机打的交款流水单;领用材料必须经住户签字认可才能核销下账;对各科室的业务费实行预算管理;对招待费进行定额控制。这样渐渐地做到了增收节支,费用回收率逐年上升,门面房租金源源不断,各项基建工程资金屡屡节余,住房资金全部归集到帐。省审计厅进行财务审计后下结论:“会计核算正确,财务管理严格。”
    30年,弹指一挥间!今晚,我特地泡一杯热腾腾的绿茶,在淡淡的清香中,重温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为自己已逝的青春年华记下这本明细账;我更加缅怀过早谢世的爸爸,您的那把老算盘我一直珍藏着,我摸着少得可怜的头发,对镜自嘲:这也许是加速计提前折旧吧。
                    (作者系省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