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期 第21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1-1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一路相伴走来
新闻作者:■ 周 默

星霜荏苒,光阴如歌。转眼间,《陕西交通报》创刊30年了,不经意间触动了我曾在报社、电视台、杂志编辑部等10多年媒体工作的过往思绪,作为曾经参与过《陕西交通报》5年多编辑、记者工作中的一员,在此特殊的日子里倍感荣幸和自豪,借此表示祝贺!
这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诞生于陕西公路系统的报纸,当时是以《陕西公路》创刊的4开小报,后来由省交通厅主管,改为对开大报,后更名为《陕西交通报》。这份报纸走过30个春秋,它既是陕西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又是陕西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飞速发展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它始终与陕西交通人同心向前,一路为伴。无论在全省高速公路加快投资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直至通车里程突破6300公里,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就、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还是在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养、管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始终关注着陕西交通运输行业各领域发生的大小新闻、涌现出的工匠精神和楷模人物。
《陕西交通报》成为我每期必读的报纸,是从2003年我担任《陕西高速》杂志编辑开始,当时负责一些栏目稿件编辑的工作,必须了解全省交通行业对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信息,《陕西交通报》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从《陕西交通报》的读者又成为了作者,经常会把自己撰写的有关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方面的稿件投给《陕西交通报》。就这样,《陕西交通报》开始一直陪伴着我的工作一起成长,直至今日仍然坚持每期必读,已经养成了20年的阅读习惯。
《陕西交通报》对我而言,是由远及近的过程,它始终给我带来特别的亲切感。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成为《陕西交通报》的一名编辑记者,负责一版的编采工作,其间采写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通讯稿件,给我提供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直到2011年离开报社,我从编辑记者又变成了作者,但仍然没有离开交通行业。从事了项目建设工作,经常还会撰写一些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稿件和散文随笔等拙文投稿给《陕西交通报》,并承蒙各个版面编辑的关照,时常会有稿件刊发在《陕西交通报》上。正因如此,我对《陕西交通报》的关注始终无减,看到每一期报纸都觉得无比亲近,也让我的生活和工作变得与它密不可分。
我在《陕西交通报》工作的时间短暂,但记忆中在报社工作的5年时间里,也是搬家最频繁的几年,先是从省公路局搬至边家村友谊西路300号院临街的一楼,2008年又搬到高新路1号的丽华大厦12楼,2010年4月初又搬至唐延路6号北院三楼办公至今。
这期间,在报社与同事们一起加班等稿子、外出采访、参加重大活动等许多工作的场面,给我留下了今生难忘的记忆,时常会浮现脑海。尤其是每一次奔赴一线参与地震、洪灾、治超、水毁、泥石流、道路塌方、隧道涌水、抗洪抢险等紧急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时,拍摄并记录下最惊险的瞬间,不仅成为珍贵而永久的交通史志照片,更在我的人生阅历中留下了珍贵的印记。
印象最深的一次惊险是2010年7月安康境内发生特大水毁自然灾害,6条国省干线公路先后中断交通。国道316线旬阳段交通全部中断,省道310线部分路段路基全毁,省道207线多处发生重大塌方,省道308线阻车26小时,省道102线交通中断15小时。在建的高速公路损失达3亿多元,水毁相当严重。7月22日,报社领导派我去一线采访。当天一大早我便同陕西电视台几名记者一同前往安康。吃过午饭,行至省道207线离平利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地方,路毁桥塌,无法通行,在塌裂的大桥两头,受困群众几千人,被困车辆排成长龙,足有上千辆,一百多名公路段的职工在大雨中抢修便道。采访完现场的情况后,大雨仍在继续,加之道路不畅通,我们无法前行,只能往安康市返。刚掉头几公里,就又没有了路,山洪把前方的路冲出一条大大的缺口,眼前一片汹涌。庄稼地里的杂粮五谷、花花绿绿的生活用具都飘在洪水中,车子根本无法继续前行。眼看着天就要黑了,洪水还在不停地上涨,手机也没有信号,我们只好决定再返回塌桥的地方。刚后退不到500米,一个隧道口又被泥石流覆盖了。进退两难间,洪水继续涨再涨,我们已没有可躲避的地方,周围漆黑一片,只有洪水怒吼的声音,大家也开始紧张害怕起来,互相询问着会不会游泳?饥饿、体力透支、无路可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绝境吧?
那一刻,有人故作镇定地调侃:“完了,这回真是把命搭上了。”“活不了了。”又说:“这要是地震了,还可以找个地方躲起来,可这洪水来了就是连窝扫,一个都不留呀!”手机依旧没有信号,就在我们都已绝望的时候,挖掘机的声音从隧道那头传了过来。听到声音后,大家并没有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激动地跳起来抱在一起,而是第一时间跑到了隧道口,搬、抬、推,使尽所剩不多的力气帮着挖掘机清理出口。后来,在挖掘机的帮助下,我们顺利返回到平利县城。20多公里的路,几个人走了六七个小时,才平安返回。
时光清且浅,岁月亦潋滟。从读者到作者,又从作者到报社编辑,再从编辑到作者,这种由远到近,再由近到密不可分的角色转换过程,直至亲密到把它看作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期新报纸的出刊就像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让人反复欣赏,每一篇自己亲手撰写的稿件高低大小位置不同的排列在版面上,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使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一路相伴走来,正是因为有着众多作者和通讯员队伍的默默关注和热心支撑,《陕西交通报》才迎来了创刊30周年大喜的日子,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陕西交通报》会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呈现给读者更精彩的锦绣华章。
 (作者供职于陕西交控安岚管理处)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