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国庆长假,开始筹划出行。想到路上全是车,景点全是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放弃却不甘心。正当纠结,表妹打电话抱怨老家忙秋收得回家帮忙,她的旅行计划又泡汤。秋收?是呀,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我可以计划一场关于丰收的旅程。这个季节绿油油的秧苗应该已经长成黄灿灿的水稻,为了让儿子认识水稻,第一站便选择去母亲老家的那片稻田。驾车抵达时,我被这幅稻田画惊呆了,不同颜色的稻穗拼凑出各种图案,俨然一幅物阜民丰的盛景。我牵着儿子信步穿梭在田间,儿子看见成熟的水稻弯着身子随风摇摆,便伸手去拨弄那稻穗,沉甸甸的稻穗在儿子手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圆,惹得儿子咯咯乱笑。甜甜的稻米香随风飘散在鼻翼间,闭上眼睛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端给我的那碗白米饭便是这个味道,原来是丰收的味道。第二站是家乡的苹果地。从蜿蜒的山路上塬,大片苹果地映入眼帘,刚刚卸下袋的苹果光溜溜地挂在树上,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光,树下铺的反光膜将阳光折射到四面八方,让树荫遮蔽的树底变得明亮,穿梭在果树间小心躲避着挂在树梢上的苹果。刚上色的苹果白白的果身上挂着丝丝红缕,既美好又甜蜜。饱满的苹果散发着香甜的味道,孩子早已抵挡不住这香甜的诱惑,一手拿一个,在树下大口吃着,我问他甜吗?他胡乱点着头。他哪知道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甜的汁水里混着酸涩,是不甜的,他只是被这满园果香欺骗了,觉得都是甜的。在反光膜的衬托下,行走在果树下也没有晦暗的感觉,风将反光膜吹得轻轻晃动,阳光穿过树顶照射到反光膜上,仿佛阳光在翩翩起舞。有些地头栽种一两棵柿子树,柿子树的树叶已经落完了,一颗颗黄灯笼般的柿子高高地挂在树上等待着霜降,那时候它会将甜味绽放在人们的舌尖。第三站必然是爷爷的庄稼地。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爷爷最擅长利用每一分土地,高高的玉米地里总会在留的行道里种上土豆、南瓜、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和大葱。到了10月,玉米成熟时菜也跟着熟了。回到家,肯定要和爷爷干一些农活的。儿子在收玉米这个环节异常兴奋,爷爷用镰刀将高高的玉米杆割倒,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儿子则爬到上面跳来跳去。心疼粮食的爷爷不舍得责备曾外孙,只能哄他说有小动物藏在玉米杆里吓唬儿子,调皮的儿子哪管这些,越吓唬反而越放肆。爷爷猛然发现两只山鸡明目张胆地飞进地里捡拾玉米粒,便喊叫一声,两只山鸡扑棱着翅膀飞出玉米地。彩色的山鸡让儿子误以为是孔雀,儿子放弃糟蹋爷爷的玉米,转身冲着山鸡飞走的方向狂奔,边跑边大喊“孔雀等等我”,这动静引得四面八方偷吃的山鸡都拍打着翅膀向天空飞去,好一会才安静下来。收完玉米便是收菜,和爷爷推个小车将菜一样一样收了放在车车里,一趟一趟推回家。儿子新奇爷爷的小车,空车要坐,拉着菜也要坐,爷爷会在码得整整齐齐的菜上用绳子绑一个编笼,将儿子放在编笼里。爷爷佝偻着身子推着小车,儿子兴奋地在车上吱吱呀呀唱着新学的儿歌。回到家,爷爷将菜分成一份一份的,分给我的那份装到后备箱里,细心嘱托这个怎么保存那个怎么保存。看着年迈的爷爷,原来对于出嫁的我来说只是回家的路远了,家的那份惦念一直都还在。忙起来时间走得无影无踪,转眼,小长假结束了,这场旅行也结束了。这趟旅程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新的认知,对我来说是一份归家的念想。(作者供职于西略分公司西乡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