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时节,我们一家三口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城甘泉,完成很久以来我的一个夙愿:寻泉觅道,沿着家乡汩汩山泉寻觅生命的真谛。在革命老区延安的右心房,有一座叫甘泉的质朴小城,千百年来秉承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道家学说,以甘之如饴的泉水,永不停歇的姿态,如血液输送心室,流淌至城市动脉,给予老区人民及河滨万物以滋养。在甘泉洛河川道,凡有山处必有沟、美名曰 “山水沟”,凡阴沟处必逢水,称呼则五花八门,自小而大分别为:泛水泉、泉眼、水窟子(即湖)、小河,无数地下泉水汇聚成一条条小河,最后奔向它们的母亲洛河。许多年前,在窨子山后山、那块打场地斜坡下,爷爷用老镢头在湿泥中,魔术般挖出一眼“泛水泉”。眼见泉水一点点儿、浸透褐黄色的湿泥,水开始打着旋儿朝上泛,逐渐形成水窟慢慢由浑澄清。那一汪青露露的泛水泉!能饮足爷爷疼爱的牲口,可供奶奶为我们搭灶烧饭。我常常在暮色炊起时,拉着牛到沟底去饮,一路幻想老牛会开口说话。多年后,仍能清晰忆起牛的大嘴,在泛水泉中吮吸、揽水的情景,惬意的长胡须上下跳动,流利滑行、翻转玩窜。彼时,奶奶站在窑子畔上唤我:“娟娃,吃饭喽……”穿梭于小城听风、赏景、寻泉觅道。先是跟随一只带冠的秋鸟,飞进一片即将成熟的玉米地,它灵动地扑闪着翅膀、翩翩引我走向丛林深处,鸟儿突然闪身不见、侧耳倾听,山间似有汩汩泉声,寻声而至一处龙头泉眼跃然眼前。泉眼位于甘泉美水酒厂黑龙沟底,坊间有传说:秀美村姑薄姬因常年饮用甘泉所酿美酒,三十四岁仍娇柔妩媚好似青春十八,引得隋炀帝射猎时留宿临幸,并赐地名“甘泉县”,成就美酒佳人配君王的神话。黄昏时,日落渲染着小城、像一颗明珠夹挂在树梢之间。古城的山数载未爬、放眼已层林尽染。踏着青石阶自上而下,左拐、再左拐,穿过长满水草的小河,一枚出其不意的泉眼惊现于河侧石壁。多么惊喜的际遇!久违如歌,汩汩如梦,我伸手去触摸它的清凉,犹如多年不见的恋人,我像一只干渴的小猪,大口享用它的甘甜,如此稀缺的泉眼在我们小城竟是随处可见。我们驾车与洛河同游,途经抬头可瞥的太黄山巅,一路到美水山庄,寻找泉之溯源。置身静谧的砖窑时,我又嗅到那漫山的桃子!看到小院中不说话、却又惆怅的老榆树,还有那幽幽又神秘的人工地下泉谷。谷底的泉眼儿仍是从龙嘴中涓涓淌出,品尝冰凉,甘甜度与其他泉眼大抵相同。我突然不会用笔去描写,与这片水土有种心心交融的归属感,因为我是它,它亦是我。这座温润的小城,不仅有一汩汩天然纯净的地下甘泉,更有人们景仰的延安红色精神之“心泉”。饮一口甘甜的泉,感受沁人心脾的清凉,久旱逢甘露的滋养。用它洗脸,带有地气的冰凉令你人间清醒,不被世俗同化。于山间阴凉处接一壶甘泉烹茶,偷得浮生半日闲,体味闲云野鹤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甘泉我的城” !(作者供职于靖富分公司建华寺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