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公路养护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目前已经进入公路沥青路面的大规模维修养护期。为适应公路养护发展需要,打破传统“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的现象,韩城市公路局根据辖养干线公路实际,结合路况检测结果,科学谋划决策公路养护计划,扎实推进公路养护工程实施。按照陕西省“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公路局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抓手,依据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养护工程计划安排,对韩城市108国道K1089+865—K1094+000(二环东路北环岛至南湖环岛北侧十字)段进行了预防性养护。预防养护是指公路整体性能良好但有轻微病害,为防止病害发生或轻微病害扩展、减缓路面使用性能衰减、提升服务功能而预先主动采取的路面养护措施。此次工程涉及的韩城市108国道K1089+865—K1094+000(二环东路北环岛至南湖环岛北侧十字)段长4.135公里,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于2013年改建通车,路基宽度37—47米,行车道宽度22.5—24米,现有路面结构12—15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30厘米二灰碎石基层+30厘米石灰土基层。该路段为108国道过城镇路段,同时是沿黄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区域内部交通和过境交通流,也是韩城市区交通流纵向连接京昆高速的主要道路。近年来该路段路面病害逐渐显现,主要以裂缝类、车辙类、沉陷类病害为主,局部路段出现修补类病害,道路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造成结构性破坏,结构强度大大降低。而对于没有及时修补的路段,路面水容易渗入基层及路基,导致基层结构破坏和路基软化,加剧道路破损。因此急需对此路段进行养护工作,以改善现有道路状况。此次预防性养护方案应用的“四新”技术为“微表处”,主要对该路段旧路全线单点病害处置后拉毛整平,加铺1厘米MS-3型微表处,施划路面标线;项目施工总投资491万元。该工程于2023年8月20日开工,工期3个月,累计完成路面基层病害处理4500余平方米,面层病害处置面积1万余平方米,微表处10万余平方米,施划标线6800余平方米。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及《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技术规范》《沥青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陕西省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实施技术指南》等制度规范与操作规程,推行公路养护工程“两化”管理,强化工程全方位监管,严把工程原材料质量关,紧盯关键工序和关键指标,规范质量检验与控制;同时加大“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落实公路养护绿色发展要求。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公路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提供保障。微表处工艺是采用稀浆封层车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具有一定级配的石屑或砂、水和添加剂(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按照试验得出配合比,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动型混合料,再均匀摊铺于路面上,其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很快就能成为具有高抗滑和耐久性能的封层。该工艺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公路预防性养护,目前已在国省干线及高速上大面积应用,能够改善沥青路面渗水、抗滑等使用性能,提高耐久性。此次微表处设计厚度1厘米,实施后路面整体平纵面曲线良好,表面未出现松散、泛油、脱皮现象,符合微表处预防性养护效果。该工艺不同于传统新铺4-5厘米沥青面层,工艺铺筑初期其表面粗糙度远比旧路面要高得多,微表处混合料表面构造深度偏大,轮胎与路面接触时会产生高频低幅的振动,噪音较大,但路面抗滑性和耐久性能好,能够起到防水、耐磨、提高防滑性能、防止路面老化与松散等效果。微表处以其高抗磨耗、高抗滑性能、防水性能和快速开放交通等优点,在道路养护中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传统铣刨重铺4厘米AC-13沥青混凝土面层相比,不仅其单位面积成本远低于传统铣刨重铺路面,且因其厚度较薄,可以节约大量砂石、沥青等筑路材料,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碳排放”,有效节约道路养护成本、提高绿色养护效益。目前在国省道以及高速公路实际应用中微表处行车胎噪、振动与热拌热铺沥青路面相比明显增大,但随着微表处养生初期磨耗、车辆行驶碾压以及气温回升后微表处材料柔性改善,一年后道路驾驶感受会有明显改善。下一步,公路局将持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双碳”战略,加大“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并跟踪观测实际应用效果,做好分析研究和优化改进,扎实推进公路养护绿色高质量发展。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