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7期 第22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12-0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新闻作者:■ 周 媛


我住在西安城区,在我们小区大门外,有一个收破烂的小伙儿小张,他衣着朴素,常年蹬着一辆老旧的三轮车,四处搜寻着收废品。院子谁家有个拉家具、搬沙发的重活,他一叫便来,最后得一些包装盒、纸箱子啥的,就特别满足。
他是商洛山阳人,除了过年没见过他回过老家,问家里情况,老是那句:“唉,有啥说的,山连着山,回去一趟也不容易。”
不知谁提出的那句“秦岭最美是商洛”,让身处陕南的商洛有了时尚的文化符号。但,美的地方往往贫穷,山青水秀中的小天地,常因信息闭塞、路况不佳,造成经济不发达。在作家贾平凹的笔下,商山洛水散发着生动的气韵,但山里人的日子多是苦焦。逢年过节,带些板栗、核桃之类的山货便是最好的。
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中,商洛离西安最近。因此最常去。但大多是走马观花、景区出进。像小张说他家“山连着山”的纯自然景色,还有点向往。
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我们一行人从西安出发,前往商洛丹凤、山阳。车沿沪陕高速奔驰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不停地穿越一条条隧道,三小时后到达丹凤县竹林关镇。深秋时节,又刚下过小雨,山里的空气清新湿润,四野苍翠,与秦岭北麓红叶黄栌子的斑斓多姿相比,这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绿”字,山中因此更显纯粹静谧。
此番来是采访一条即将完工的公路——丹(凤)宁(陕)高速公路东段,也就是丹凤至山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丹宁东高速公路)。这条盘旋于大山中的公路不算长,总共38.52公里,却有桥梁33座,隧道11座,其中一条匝道隧道长一公里,复杂的地形造就了这条路忽明忽暗,忽高忽低,一会过桥一会钻洞,曲折多变。这么险峻的路途还是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要修得平坦顺畅,质量杠杠,不容易!
修路铺桥,什么时候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况且是在山势错综、河道交织的山峦沟谷之中。自2021年9月13日开工打下第一根桩算起,至今这条公路的修建历时两年多,即将收尾,将原计划三年完工提前了快一年,了不起!
丹江上游的竹林关是这条公路的起点,因竹林茂密而得名。从地名上的“关”字,便知此地是一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古时的军事要隘,现因桃花谷而闻名,初春时山间美艳的桃花吸引游人纷至沓来,但又叫苦于山路的崎岖难行。
其实何止竹林关,丹宁东高速公路穿过的丹凤土门镇、银花镇,以及山阳中村镇、洛峪街至终点高坝镇,如星点隐于秦岭腹地,山岭逶迤,地形多变,脚下的丹江水终年流淌。千百年来,当地乡民们早已习惯跋山涉水、肩挑背驮,如生存于世外桃源,出行难,日子更难。如今要在这丹凤山阳两县之间修筑一条公路,让陕南东端极为偏僻的五个镇都通上高速,而且每个镇都设有高速出口,彻底解决当地百姓的出行难题,这在全省都是首创之举。
山里的气候说变就变,中午竟下起了小雨,气温也降了下来。一行人心热,急着去看公路。这条蜿蜒铺设于大山中的高速公路,东连沪陕高速,西临福银高速。从竹林关到高坝镇,公路随着山势延伸起伏,一侧是连绵陡峻的秦岭,一面是奔流不息的丹江,车子在公路上飞驰,时而停靠路边,让人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公路建设及周边的乡村风景。
戴着安全帽的项目经理、段长、工程师赶过来,在项目不同标段的展板前、在桥梁、隧道的施工现场,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专业术语,一切复杂艰难的修路历程,都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他们操着不同口音,因常年户外作业风吹日晒,无一例外面色黝黑、行事粗犷。
这是一群视修路为生命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他们来自央企和省属国企,团队由陕西交控集团牵头,中铁五局集团、中铁建设投资集团、中交一公院等8家社会资本方共同出资组建。这是当下理念极为先进的PPP项目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以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它将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化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丹宁(东)项目由央企省企强强联手,专业化公司运作,技术一流,实力雄厚。
丹宁东项目位于秦岭南麓山区,受复杂地形影响,施工场地狭窄,土质稳定性差,大型机械设备布设困难。蜿蜒曲折的山脉使线路设计多为曲线型、加宽型桥梁,架梁绝对是一项高超技术活。贾平是该项目的副经理兼一工区长,曾参与完成国内多个重点难点工程,回想起架梁过程,他说:“一片箱梁150吨,一台架桥机150吨,加起来300吨的庞然大物悬在半空中,危险系数可想而知。”在架设土门特大桥时,常规架桥机横移法架桥5天只能完成5片梁,效率低、成本高。为提高架设速度,他们想方设法,尝试用工字钢搭设横移轨的方法,改进架桥机横移轨道,半天就能架设3片梁,极大缩短了工期,于是向全管段推广,提前15天完成桥梁架设任务。
竹林关有一座匝道桥位于沪陕高速主线正上方,下面车流密集,施工时高速封路难度大,项目组精心谋划,通力协作,凌晨5点到场,从早上7点到下午7点,仅用一台架桥机便顺利完成单日12片箱梁架设,确保沪陕高速车辆正常行驶,一举打破建设方之一中铁五局的历史。
丹宁东高速公路地处秦岭生态保护区,其中丹凤段还处在丹江湿地保护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自然植被茂密,耕地资源宝贵。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开山筑路、架桥挖隧,依山而行,尽心尽责地保护环境。桥梁桩基位于地势陡峭的山坡,艰难作业,危险无时不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一个专业名词:BIM+GIS技术。敦厚干练的项目经理赵志敏介绍说,以三维可视化方式进行工程建设,可提前考虑场地施工难度,动用无人机拍摄上千张现场图片叠加起来,创建实景地形,结合坐标转换,以此精准定位,在施工中不断调整,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丹宁东高速公路山阳县高坝店镇至中村镇这段,村镇密集,农户众多。车在公路行驶时,能看到临江而建的一座座农舍,房前屋后种植着时令的蔬菜瓜果,宁静安祥。听介绍说为了减少施工扰民,工人们打桩时不用冲击钻,改用人工机械开挖;打孔时放弃高效的爆破旋挖钻机,而采用人工挖孔机,有些地段石质坚硬,挖掘中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这样噪音小了,灰尘少了,尽量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施工成本虽增加了,但我们觉得值。”赵志敏说。
这还不算,2021年夏秋时节,山阳先后遭遇三次暴雨侵袭,河堤垮塌,道路中断,施工队主动请缨抢险救灾,保护了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当地传为佳话。
两年多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900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在丹宁东高速公路建设工地,运转着280套大型机械设备,他们中有十几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商洛本地人,有几年回不了家的外地人,有的错过孩子人生至关重要的中考、高考,有的父母生病而无法陪伴身边……怎能不愧疚,如何不牵挂?中秋节项目经理没忘给大家发块月饼,春节包顿饺子就算过年。工地成了建设者们最热爱的家,工友成了比家人还亲的人!
从这条路修筑的第一天起,一线的建设者们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凭借着高超技能、创新意识、旺盛精力和实干精神,更以“绣花”的精细劲和稳准绝的功夫,在在大山中“绣”出一条锦带,让一个个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迎刃而解,树立了行业标杆,创造了“丹宁速度”!
“等这条路正式通车,我一定开车带着父母妻儿跑一趟,让他们看看秦岭丹江,告诉家人这条路上有我的汗水,想想都挺自豪的。”一位在工地上开压路机的小伙子说。
夜宿山阳,晚上散步,只见远处的山峦隐隐绰绰,头顶的星星变幻闪烁,耳畔还听到丹水潺潺,一座小城灵动起来。听说丹凤至山阳这段路修通后,还会往西修到宁陕。到那时,一年四季,这条路会呈现不同的风景,桃花谷、天竺山、漫川关、商於道将迎来更多的游客。四通八达的秦巴山区高速路网,也会让乡亲们的出行变得说走就走,使“朝秦暮楚”成为现实。如果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漂”在古城收废品的小张,他会多么高兴!
(周媛,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对外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