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7期 第221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12-0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烧 火
新闻作者:文 / 杜妮娜



渭北小城,头天刚下过小雪,空气湿润凛冽。屋里还没生炉子,寒意从头到脚升腾。早上刚鼓起勇气从温暖的被窝钻出来,正在窑里洗漱的妈问我:“妮,晌午想吃啥饭?”“蒸些花卷吧,多放些花椒叶和芝麻。”“行,那我就去起(发)面,你爱吃,我多蒸些,给娃娃们也带些回去。”妈满口答应,转身去厨房忙活起来。
临近中午,面发好了,蓬松又柔软。椒叶和芝麻也焙好了,闻起来爨香爨香的。因要用大铁锅蒸馍,站在案板前揉面的妈,吩咐我去烧火。烧火就是做饭时烧灶火,拉风闬,搭炭或者填柴禾,还要看锅。风闬就是风箱,风闬的叫法更土,更接地气。在关中农村,风闬无人不知,无家不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家家户户的窑洞里都盘着一个大灶火(灶台),饭厦盘着小灶火。
十多年前,在装修现在住的房屋时,我家厨房的格局,除了赶城里人的时髦,贴瓷砖,装橱柜,安上油烟机和煤气灶头外,我妈坚持在厨房的一角盘了柴火灶,对应的是老式锅台和摆放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大案板。她说不爱用煤气灶,用灶火做的饭菜香,习惯了,做饭离不开了。青砖水泥垒砌的锅台有一米多高,锅台模样不算俊俏,但足够结实耐用。带木盖的铁锅下面是生火的灶膛,敞口的,一尺来深。木制的风闬紧贴着灶台,高度和长度都和灶台一样,大约有四十多厘米宽。因为长时间使用,枣木手把儿已经光滑锃亮。拉风闬时,手把儿铆着根木棍伸进风箱里,拽出来推进去,风就顺着侧面通道到了灶膛里。风箱的后面有一个小洞,一小块木板挂在小洞的上头。手把儿推进去时木板就撑开,拽出来时木板就封闭了洞口,一拉一推,风便吹进灶膛,灶膛内的柴火便烧得旺起来。
小时候,我每天都会从奶奶或者妈拉风箱烧火做饭的声音中醒来。尤其是冬天下雪的时候,躺在热乎乎的大炕上,听着她们在窑里啪哒啪哒拉风箱的声音,闻着屋里四处弥漫的烟火味道,觉得世界格外宁静和美好。在七八口子人的大家庭里,一方灶台是奶奶和妈的人生舞台,她们用变魔术似的手,变出可口的一日三餐,张弛有度,不缓不急。灶膛里的火发着黄白的光,均匀的缠绕着锅底,待风箱的声音停了,锅盖冒出热气,苞谷糁的香味随着热气窜出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吃饭了!”的呼唤声,我们一家新的一天生活序幕就此拉开。
等我长得比风闬高了,奶奶病体孱弱也做不了饭了,妈就越来越忙。放学后,寒暑假,我开始帮着妈烧火。这个活儿开始感觉挺好玩,但是真正拉起来却很累,很费力气,吃苦受罪是免不了的。夏天闷热,一烧火就满头大汗,汗珠子流进眼睛里,睁也睁不开。连阴雨的季节,沾满湿气的柴禾很难烧着,弄不好就会飘起阵阵的浓烟,呛得人咳个不停。
烧火也是个技术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火力大小直接关系到锅里饭菜的生熟与否,老话说,紧火的肉,慢火的汤,先紧后慢蒸馍馍。柴禾放多了,火半天旺不起来,可在中间挑一挑,让柴禾充分燃烧。“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这是妈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她总会招呼我别光顾着用蛮劲拉风闬,要时刻照着火,千万别把灶膛的火弄灭了。
但吸引我烧火的理由也很多,冬天坐在灶台前会很暖和,再就是在灶膛滚烫的热灰里,还可以烧烤很多美味的小吃。譬如蒸馍时,把多余的面揉进些调料,搓成短条,埋在灶灰里烤一下,会很酥脆,当成茶余饭后的零食再好不过了。暑假,我总会去地里掰几根老式嫩苞谷,剥掉叶子,在柴禾灶里烤得通体焦黄,再顺手摘几颗青皮核桃,埋在灶灰里。烤熟的新鲜的核桃仁就着烧苞谷吃,那种香味浸在骨子里,成为我一遍遍反复回味的舌尖记忆。秋收时节,地里的花生,红薯,豆子都成熟了。烧火时我往灶膛里扔个小红薯,或者等到做好饭趁着灶台的余热去烤花生,烧豆子,等饭烧的差不多了就把红薯从灶膛里掏出来。也不怕烫,也不管它脏不脏就直接边剥皮边往嘴里塞。用柴火烧的红薯香甜软糯,吃完了红薯,手上和脸上全部都是灰。妈就会在旁边笑着说,看我娃成了个花猫咧!
小孩子盼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锅灶更是忙乎,今天炸茶果、炸麻花、明天蒸碗子、后天做豆腐、蒸年馍。我也一天不得闲,天天守在灶前帮忙烧火,看着源源不断的美味佳肴不断地出锅,心里是雀跃欢喜的。那时候,煮肉是过年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到了年跟前,爸会从集市上割回二三十斤肉来,除了留下几斤包饺子外,其余淘洗干净,焯水去浮沫后,按照肥、瘦、大、小依次放进满满一锅水里,放入料包,再升起灶火。这时的我,右手拉送着风闬,左手持一小炭锨,不时往灶火上搭一次炭,将火烧的旺旺的,直至肉香、调料香弥漫,再慢慢熄火,才能使肉烂骨酥,汤浓味鲜。一锅煮好的肉香味,将年味拉得浓郁悠长,回味无穷。
岁月流转,再度拉起光滑锃亮的风闬把手,听着啪哒啪哒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时光似乎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铁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妈花白的头发,揉着面团的身影,氤氲的蒸汽,这一切让小小的一间厨房呈现出静谧祥和的气质来。时下,在故乡,像妈这样不舍故土的老人还有很多。年近七旬的他们还是情有独钟于柴禾灶,硬朗的身体,爽朗的笑声,矍铄的精神,让空旷的乡村依旧温暖盈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