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宁之行10月19至20日,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前往在建的丹宁东项目采风,作为作协理事有幸应邀参加,这是我退休6年多来头一次参加公开活动。一方面,同行的莫伸、商子秦、朱文杰、丁晨、蒲力民等等,他们都是我十分敬重的文学前辈和老师,可以借此机会见见这些老朋友;另一方面,我尽管退休了,但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文学心思还在。19日早,一行二十余人驱车三个多小时到达丹凤县竹林关镇,这是丹宁东高速公路的起点,也是这次采风活动参观采访的第一站。我记忆中十多年前的竹林关不是这般景象,如今的竹林关楼房众多、街道整洁,俨然一座山中小城,点缀在银花河与丹江交汇处。上午还是秋雨霏霏,午饭后天就放晴了。踏上竹林关互通匝道,望着近在眼前的群山峻岭,云在山中飘,山把云朵藏,峰峦锦延,烟雾迷蒙,好一派美丽画卷。己建好的匝道除标志标线外基本齐全,图纸上的路就在我眼前,虽然没有经历那热火朝天的奋战场面,但从相关介绍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感受到封路、拆迁和改道、施工的艰难。新修的竹林关收费站还未启用,以前的竹林关收费站改成了枢纽互通立交,是丹宁东高速与沪陕高速的交汇连接点。站在竹林关枢纽互通立交桥上,桥下是沪陕高速川流不息的车流,项目经理刘亚宇介绍说,现在最难的是拆除上跨沪陕高速的旧桥,为保证绝对安全,减少对原有高速的影响,将对两跨梁体采取顶推工艺,移出主线高速范围后再切割吊装拆除,顶推部分梁体重约1300吨,该施工方案在国内没有施工先例。离开竹林关一路向东,茫茫天地间,奇峽深壑,万仞崖壁,施工难度可想而知。继续向前,穿过隧道就会看到山峦间的一片片森林,远处小路蜿蜒,田野一片空旷,天高、云淡、风清。路边、山上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放眼望去,秋色浓如酒,红叶映碧流。下车后,我们从土路踏上混凝土路,又从混凝土路踏上沥青路。每到一处,从路上桥上远看,逶迤曲折的小路通往山的深处,也好像通往未来的幸福。从沪陕高速丹凤服务区就迎接我们的丹宁东公司董事长周宪群,一直陪在大家身边,所有疑问他都逐一解答。虽然精神矍铄,但难遮掩他内心层层叠叠的压力。工期紧张,资金困难,雨天打乱了施工计划,纵有三头六臂的本领也难施展,而沉甸甸的巨大压力驱使着他在想尽一切办法抢工期、抓质量,尽早修通这条当地群众企盼已久的山间通途。丹宁东即丹凤至宁陕高速公路东段,也称丹凤至山阳高速公路,起于竹林关枢纽互通立交,沿银花河布线,经土门、银花、中村至高坝店,与福银高速相连,全长38.52公里,是沿线60个村、约12万人通往外界的致富路。丹凤至宁陕高速全线建成后,将连接沪陕、福银、包茂、十天、京昆5条高速,实现陕、豫、川、渝、鄂、蒙6省市自治区国高网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秋天的陕南早己换上金黄的新装,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温暖的色彩,如诗如画,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使人心旷神怡,丹宁东高速是藏在大山里的幸福路,也为这画卷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森林、农舍、稻田,步步是景,秋意盎然。从洛峪互通到高坝枢纽是我们采风采访的最后一站,看到了沿途植被保护的成果,看到了新建的收费站,也看到了附近的炊烟袅袅。絮状的白云与彩霞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翻转,若即若离,镶嵌着一道道金边,像极了天上的哈达彩带。银花河水从远处而来,勇流激荡,此起彼伏,哗哗的流水声如交响乐,像在诉说着广大建设者的奉献与艰辛,又像在祝福我们这次彩风活动的顺利与完美,更像在提前庆祝丹宁东工程的圆满与成功。通往前方的铃声采风第一天晚上住在周宪群的老家山阳,听他讲述了这几年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困难与委屈,做PPP项目的艰难与无奈,以及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与老百姓对高速公路的期盼,还有他小时候行路难的囧困。周宪群出生在一个偏辟的小村庄,出门就是盘旋的山路,偶尔跟着父亲走几十里山路赶一趟集,才算是见了一回大世面。上小学时,见有人骑自行车从学校门口经过,他们一群小孩就追在后面欢快地边跑边喊,骑车人摁响车铃和他们呼应着,车子走远了,那清脆的铃声还会在山间回响,在耳边久久萦绕。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守在路边,看有没有自行车来。来来回回久了,骑车的人一看见他们就摁响车铃,叮铃铃的铃声唤起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无限遐想……上中学时,村里来了一群拿着仪器的人,原来是勘测道路的,不久村外修通了一条宽敞的土公路,车辆一过滚滚尘土呼啸而来,村里的娃还是跟着汽车后边跑,看谁喊声大。后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车多了,但却没有小孩再跟着跑了。只有那自行车的铃声,时常在他耳畔隐隐约约响起,一次次地摇响了他对山外世界的想象与期盼。他顿了一下说,50岁以后经常回想起小时候,那时物质上极度穷困,身处大山深处的闭塞是县城里甚至同一公社的同学都想象不到的。自己家的日子勉强过的去,可村里有些人家那真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他立志要走出大山,造福乡邻,最艰难的时候,是那清脆悦耳的铃声给了他一次次坚定的信心。中考是他第一次走出公社到区公所所在地户家垣,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触摸到自行车。怯生生地摩挲着摁响车铃,清脆悦耳的铃声瞬间环绕周身!“是的,那是我听过的最美秒的声音!”他点点头说,“自行车也成为了那一段时间我最向往也最切合实际的交通工具,后来中考看见‘陕西省交通学校’几个字,未加思索就报了,就是不想走路,走路已经把我走怕了!”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得有些苦涩。辗转多年后,周宪群回到商洛担任了丹宁东项目的董事长,这是一个PPP项目,其特点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与传统项目管理运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有多年项目管理经验的他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该项目地处秦岭复地,地形地质复杂,山岭陡峭,地层多变,稳定性差,对高速路的路基、边坡、桥梁、隧道结构安全影响很大。加上桥隧比例高达79%,场地狭窄,环保要求高,建设工期又由36个月缩短为26个月,施工难度极大。他担此大任后,慎密严谨,沟通有方,在许多看来己经走入死胡同的事,他往往六出奇计,化险为夷。截至10月中旬,总概算投资己完成94%,土地、工可、环评、文物、地震、防洪、水土、林地、矿山、设计和施工许可等19项手续己经全部获得审批。作为同行,各项工作进程如此之快,让我由衷敬佩。他说,在管理项目这几年,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施工技术和难度,不是灾害和疫情,而是内心的坚守。在遇到难、苦、烦、枯、累时谁都能退却,但我不能退,我是从这片土地里走出来的,我知道老百姓盼望这条高速路就像我当年站在村口盼望听自行车的摇铃声一样急切渴望。周宪群就是这样以他自己魅力的涓流,把成百上千的工程建设者带入壮阔的激流,渐渐汇聚成滔滔之势,把一条崭新的高速路程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车辆穿过隧道,跨过大桥,行驶在宽畅平隐的路上,河水潺潺,秋色斑斓,路上不时会看见一些曲折狭小的山间小路,尽管没有了自行车,但一群孩子追赶自行车的情景总浮现在眼前,自行车的铃声依然在山间回响,就是那悦耳的铃声一直在前方为孩子们引路……从收费员到经理今年37岁的汪飞是丹宁东项目机电工程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作为地地道道的山阳人,能在家门口为乡亲们修路,是他引以为豪的事。在这次采风中遇见他,我既惊喜,又感到意外。2009年4月,汪飞入职安川分公司成为了收费员,因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被选拔为收费系统维护员。他肯吃苦,善学习,业务精通,很快作为技术骨干又被电子公司选调为专业技术员。在丹宁东高速,汪飞带领的机电项目部承担了全线机电系统的施工任务。从计划到规划,从领导到管理,从安排到实施,从组织到检查,既要熟悉机电九大系统的功能和配置数量,还要合理安排工期;既要与项目公司汇报听取指导意见,又要与其他各项目部沟通协调;既要管理好6个协作单位,还要安排好24个施工队400多人的施工节点,更要与当地五个镇沟通协调,处理好沿线群众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丹宁高速设置有收费、通讯、道路监控、广场照明、隧道监控、隧道通风、隧道照明、隧道供配电和隧道消防九大系统。只有主体工程具备基本通车条件,才能进场又面临工期提前,沿线断点多,工作面差等困难,汪飞不等不靠把项目部的工程师按照专业和段落进行划分,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每天上路巡查,自己每三天带队在全线往返跑一次,遇隧翻山,遇水趟河,积极沟通协调,主动寻找工作面,争取了大量的施工时间,极大地促进了施工进度。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是设计工期长,施工工期短,受隧道、桥梁、路基工程的直接影响。今年8、9、10三个月是他们施工最紧张的时间,工人们开玩笑说,闲的时候天天睡,忙的时候天天没觉睡。由于他们准备充分,方案齐全,自制的施工导图清晰,各施工队进场后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合理推进。在40多度的高温下,汪飞身体力行,始终坚守一线,与工程师和民工队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施工队送矿泉水,送冷饮,遮阳伞。大雨天凡有施工界面的地方都有施工队伍,而凡有施工队伍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有时大家劝他休息,他说:“我是项目经理,我更是党员,我必须要在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用7天时间完成了全线钢构杆的吊装施工任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截至目前,丹宁东项目机电系统施工任务已进入收尾阶段,比计划任务超前30天,为尽早达到通车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沟通中,他以诚相见,以理相劝,以情相待。面对一些无理的要求和施工干扰,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工作,面对年龄大的群众亲自扶他们回家,有时候坐在群众家里一边帮人家干活一边用地道浓厚的乡音拉家常,讲政策。沿线凡是与施工队有矛盾的群众家里有人病了,他都会提着礼物登门看望,既化解了矛盾,又建立了群众基础。凡经他手处理的事情政府满意,群众满意,出色的群众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汪飞家在山阳县城,工作十多年与父母妻儿聚少离多,家里人以为这次离家近了,照顾老人孩子能方便些,没想到比以前还差。没到项目上时,一两周还能回来一次,如今在家门口工作却见不到人。打一次电话不是开会,就是忙着哩!家里人习惯了,也不打了,不过让他父母高兴的是儿子有出息啦!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有说头。他工作最紧张的8月份,儿子病了,妻子打电话,他只问了些情况没有回家,一周后女儿又病了,他也没有回家,第三周儿子又病了住进医院。当他接到妻子电话的那一刻,含着泪轻轻地对妻子说,对不起,我马上来医院。当天晚上他赶到医院,拉着孩子的手,孩子却说:“爸爸,你忙吧!我没事!”他霎时潸然泪下,不停地对妻子和儿子说:“对不起!”人间有真情,世间有真爱。人世间所有的感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然而,在亲情和责任之间,他依然选择了责任,半个小时后,他连夜返回了工地。面对项目的巨大压力,他曾60天没有回家,每次给车辆加油的加油站离他家只有300米,他却没时间回家看一眼。同事开玩笑说:“你是三十过家门而不入啊,比大禹还辛苦!”他总是淡淡地回答:“家里都好着呢!晚上和娃视个频就行了。”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说建设者的辛苦经历,那就是忘我,忘家,忘情。这次见到汪飞,他精气神充沛,底气十足,言谈之间信心满满。他说:“此生不愧于曾为安川的员工,有幸参与丹宁东项目建设,不负此生。”看着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汪飞,作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任领导,我欣慰着,也感动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