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樊家川里有条龙,就在那沟壑纵横,怪石林立的川底,水流湍急,险滩、温泉、龙眼,龙潭一应俱全……哈哈哈,被我唬住了吧!怎么可能真的有龙。我所说的“龙”,其实是位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的龙首坝,横断洛河,气势雄伟。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因其建于龙首渠渠首而得名。龙首渠是西汉时历经十年砌筑而成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和此后新疆地区闻名遐迩的坎儿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做龙首渠。龙首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倡导,近代水利学家李仪祉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邵宗率队勘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计,于1934年五月动工兴建,次年六月竣工。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龙首坝坝名,并在坝东建亭立碑纪念。水坝建成后,坝拥千里水,龙抚万顷田,造就了关中东府一带的物阜民丰,先后形成了龙首渠、龙潭、龙眼、龙首亭、九龙沟、伏龙寺、龙窝等多个龙景。丰水季节,水从坝顶的渠眼倾泻直下,冲击坝下狭窄河床,犹如壶口瀑布般震撼;枯水时节,则是涓涓细流在坝体形成水涟,充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可谓赏心悦目。经过前几日大雪的洗礼,整个春节假期都是晴光潋滟,微风习习,阳光灿烂,这样的好天气,最适合出门寻找真龙。驱车前往龙首坝,车还未曾开到近前,远远地就听到如雷般的轰隆隆声,直冲耳膜。原来是大坝正在开闸放水。眼前是势如破竹的水流,汹涌澎湃地滚滚而下,冲刷着坚如磐石的坝躯,飞溅的水花在空气中形成大片白雾,宛若人间仙境;耳中,是振聋发聩的声响,犹如巨龙咆哮,敲击着耳膜,震荡着心脏,真是蔚为壮观。行至坝下,可见两个直径达两米的绿色池潭,便是所谓的龙眼。龙眼谭中一年四季水清透明,四周掩映的植被犹如龙眉。据说此龙眼深不可测,曾有人将测量探头慢慢放进龙眼,探头传回的景象不停变换,可以看到不少巨鳖畅游其中,且深不见底。如果按照神话故事里的说法,没准这俩龙眼还真通着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呢。顺着台阶拾级而上,直至坝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汪汪一碧洛河水,缓缓地平铺在阳光下面,像绸缎般光滑发出柔光,又如同绿色的玛瑙晶莹温润,映衬着岸边树木的倒影,是何等的养心养眼啊。反观坝躯,又是另一番景致。上百米宽阔的坝身,以均匀的波浪状,从坝面延至坝底,宛若时髦女郎的卷发。坝面上的水流缓缓溢出坝体,薄薄的水幕偎倚着坝身,像梳子划下,轻柔地抚过,在坝体下方汇成墨绿色的深潭,缓缓地流向远方。顺着栏杆径直前行,便到了镌刻着“龙首渠”三个红色大字的巨石面前。令人叹奇的是,巨石中间赫然可见一条异于石材本身颜色的黄色腰带,犹如一条巨龙缠绕其上,与滋润着秦东大地的龙首渠这条巨龙不谋而合。石雕不远处,就是放置龙首坝纪念碑的木亭。站在龙首坝纪念碑前,不免感慨万千。龙首坝的坝基是由巨型条石砌筑,石材间严丝合缝,衔接得浑然一体,近百年仍然岿然不动。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面对经费的奇缺,技术的空白,劳力的短少……这些在今人看来都难以逾越的障碍,难以想象,在一个世纪前,那些水利专家、能工巧匠们,要有着何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能建成这座巍然屹立于三秦大地的水利丰碑,且经岁月的验证,流芳百世。千载龙首流古韵,百年洛惠润秦东。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修缮保护,今日的龙首坝,在勤劳质朴的樊家川人手中,早已是一步一景,俯仰皆画。寻过真龙,我不免期盼,待到春花烂漫,桃红柳绿之时,这里又是怎样一番好光景。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韩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