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系统专业多、设备多、接口多,故障率高;设备技术封锁,维保成本居高不下;缺少技术交流平台,专业间、部门间未能达到“1+1>2”的效果;员工激励不足,缺乏有效引导和模范标杆……
这些都是当前轨道交通运营的痛点难点和“卡脖子”问题,也是陕西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城际铁路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西安地铁14号线(当时称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面对安全运营任务,城际铁路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服务乘客出行。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城际铁路公司总经理李爱国的倡导和推动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坚持用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
优化业务布局 激发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城际铁路公司锚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核心意识为引领,成立了科研创新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2023-2025年三年科技创新规划》,选拔学历层面的技术型人才和职称层面的实用型人才约100人组成公司人才库,制定了《技术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工作实施细则》《技术创新奖励细则》《技术论文协会管理细则》等制度办法,全面详细地规范了创新工作室组织流程和运转机制。成立了以“服务一线、解决现场问题、紧跟轨道行业前沿科技、学习探讨借鉴应用”为导向,以“站台门技术研究室、综合监控技术研究室、AFC技术研究室、FAS及IBP技术研究室和五小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劳模创新工作室,以“聚焦车辆检修、攻坚疑难问题、创新技术研究、服务安全生产”为宗旨搭建了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党员创新工作室,从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方面共同发力、双轮驱动。
聚焦根本任务 取得丰硕成果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是城际铁路公司从建设时期就坚持的优良传统,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项目建设期根据项目实际,完成了《高烈度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及轨道关键技术研究》《大轴力桥梁桩基托换关键技术研究》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科研》三项科研项目。采用摩擦摆支座+粘滞阻尼器减隔震技术跨越渭河特大桥,解决了高烈度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抗震难题;国内首次研制并应用了上承式梁端伸缩装置,有效解决大梁缝处轨道无缝线路难题,并获得《一种梁缝处轨道的抬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1项;采用大轴力桥梁桩基托换技术解决了线路下穿机场既有T3航站楼引桥难题;采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引起湿陷变形难题。其中《高烈度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及轨道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轴力桥梁桩基托换关键技术研究》两项科研项目参加2020年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成果展,并获得了三等奖及优秀展示奖;2021年上述两项科研项目成果获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0年度城轨交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10月,《高烈度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及轨道关键技术研究》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西安优秀科技调研成果奖”。
立足发展实际 加快拓展步伐
城际铁路公司以服务运营一线生产为宗旨,以现场困难故障、典型故障及高发故障为着手点,组织人员进行研究,降低故障发生率及影响,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发挥一线生产人员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一线生产人员创造力,创新项目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确保创新工作落实到人,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全面详实的工作计划,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出横道图,并将创新工作纳入工班日常评比工作,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局面。采用师徒带教和外部专家授课的方式,让员工及时接触到专业领域中的新研究、新创造,全面提高员工知识储备,强化员工创新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创新评比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为广大员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持续做好研究成果转化工作,通过论文协会和创新协会月度会议,及时掌握各项创新工作开展的进度,将创新过程中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形成论文发表,推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
在站台门研究室,站台门技术管理人员张博拿着电机线插头介绍到:“针对滑动门电机线存在虚接或闪断问题造成多起滑动门关门失败故障,经过我们深入研究分析,最终测试定型了目前已经使用中的这款新型电机线插头,这款新型电机线插头从结构设计上有卡扣进行固定,有效防止端子向后退针,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及锁定端子插入时的高度位置,从而保证端子在连接器内部不会存在转动并左右晃动的现象,保证其连接的可靠性。”至2024年2月,已“零”故障运行15个月,电机线闪断故障再未发生过,此类故障得到了彻底解决,为公司节约成本开支约90万元。
为有效解决因隧道活塞风导致站台门在运营高峰期无法正常开关门的故障,城际铁路公司在综合考虑运营成本及站台门安全性等因素后,从站台门结构入手进行优化设计,即在滑动门底部加装U型限位槽偏心轮组件,将滑动门底部导靴与地坎导槽之间的部分滑动摩擦转化为门框底部组件的滚动摩擦,有效化解滑动门开关时因隧道活塞风形成的摩擦阻力,从而降低隧道活塞风对滑动门开关的影响。随着线网的扩展以及行车密度的提高,为解决隧道活塞风对站台门开关的影响,同行单位大多采取更换大功率电机来增加开关门力,按1个标准地下车站更换大功率电机仅采购成本就超过96万元,而加装U型限位槽偏心轮组件1个标准地下车站仅需约2.4万元。目前该方案已被原厂家认可,进一步测评正在进行中。
这两个事例仅仅是城际铁路公司众多科技创新成果的代表。几年来,公司各专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机电专业搜集了日常生产过程中的废旧、损坏元器件进行研究和修理,成功完成了门禁主控制器电路板、直梯外呼面板等损坏设备器件的修复工作,机电部副部长王斌介绍道:“截至目前,经劳模创新工作室修复的设备总价达57.3万元。”经过研究创新实验,目前机电相关专业已经实现了部分专用设备向通用设备的转化,消除了活塞风导致站台门不能正常开关、冬季高架站PSL误操作等隐患,实现了影响行车年度故障率降低20%,机电设备年度故障率降低17.2%。自成立至今,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开展科创项目38项,其中设备改造类21项、安全提升类8项、工器具创新类4项、软件开发类3项、其他类2项,获得专利4项,科创范围涵盖潜污泵设备控制程序自主开发、消防管道压力变送器改造等内容,大幅节约人力成本和生产费用,预计5年可节约生产费用731.74万元。
在车辆专业的党员创新活动室,车辆部副部长阿栎德说:“我们秉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理念,立足现场检修实际,精心研究疑难故障问题,深入挖掘各类技术创新成果,目前已经形成多项技术成果和实物成果。”针对设备运行期间发生的疑难故障,公司技术人员深入排查分析问题,埋头现场测试验证,彻底解决了电客车存在的各类设计缺陷、质量问题、偶发故障,如电客车DRB折返失败问题、车辆制动缓解不良问题、广播控制盒软件问题和话筒质量问题、客室照明电源模块及灯带暗区问题、高低压连挂插固定卡扣脱落问题等,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不但学懂弄通了技术原理,而且积累了检修经验。鼓励和指导专业技术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提炼形成专业论文,汇编成技术质量QC成果,截至目前,确立研究攻关课题60余项,已落地成果25项,优化改进设备部件结构7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7篇,拥有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组织梳理自线路开通运营以来发生的典型故障,形成《电客车、工程车及工艺设备典型故障案例汇编》,为后续设备维护及故障处理提供借鉴,制定预防措施降低同类故障发生频次,同时作为业务培训、设备检修及故障处置的参考资料,为以后设备运维提供更好的保障,为线路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厂家协同攻关,形成多项实物成果。搭建车辆PIS系统试验台,有效减少装车测试,便于故障件排查及软件更新测试。联合厂家优化改进设备部件结构,有效降低故障发生频次,提升运行可靠度,如司机室雨刮器刷杆紧固件优化、连挂插波纹管紧固结构优化、广播话筒安装结构优化等。
工电专业持续推进设备设施改造提升、员工实训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设备设施维修质量和作业人员业务技能。截至目前,开展技术改造5项,建设实训平台3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技术专利4项。
通号专业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不断开展新设备、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和开发,着力提升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截至目前,开展技术改造1项,建设培训平台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技术专利6项。
2024年,在城际铁路公司首届科研创新大会,公司强调将继续精准结合技术需求,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实实在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真真切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