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西关涝河太史桥,俗称老西桥,原是东去长安、西走川蜀之要道,1992年被认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史桥高一丈六尺,宽三丈六尺,长二十五丈多,十孔不等跨。石桥所有石料均为终南山涝峪深山采集,用大车运回西关涝河边,再由多名石匠精心锻凿,做成石条。桥墩与桥面均用花岗石条砌筑,颇为坚固。石桥有十个拱洞,从东第五洞起两侧洞楣上有石刻浮雕23块(南15、北8),分别雕有龙、凤、狮、马、仙鹤、麒麟等瑞兽形象。桥体正中有圆雕石龙一条,头南尾北,为涝河龙君,有“镇水”之意。说起太史桥,就必须说说太史王九思。明崇祯十四年《鄠县志》“建置志·桥梁”条目下记有“太史桥,西关外,渼陂修”,意思是说,太史桥位于县城西关外,系渼陂先生所建(王九思号渼陂)。因王九思曾任翰林院史官,人称“王太史”,为纪念王九思建桥的功德,桥取名太史桥。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鄠县北街(今甘亭镇七一村)人,明代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考中进士,不久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参与编修国史。正德四年(1509)调吏部,主持文选,不媚权贵,秉公执事。次年八月,因兴平同乡、宦官刘瑾案发受牵,贬官寿州,一年后(1511)又以瑾党根除未尽之由,被贬归乡,时年43岁。王九思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六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誉为明朝文坛“前七子”,影响一时。王九思情系桑梓,回到家乡鄠县后,热心于社会公益,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同时继续坚持文学戏曲创作,历40年。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散曲集《碧山乐府》等,还编纂了鄠县第一部县志《鄠县志》。该志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堪称明代三秦八部名志之一,可惜于明末战乱中散失。1977年,涝河向西改道后,新建西关涝河大桥,太史桥弃用。现在太史桥躺卧在甘亭镇西街村,桥面成为村中的街道。桥洞南口露出上半截,北口埋入土中,部分桥梁旧址成为当地村民的院落。只有太史桥西桥头明朝所建的龙王庙,历经岁月沧桑洗涤,威然矗立福佑百世。驻足凝望,在悠远冗长历史长河中,依稀可见璀璨的文明古迹曾经光芒四射,这是一座文明和精神的丰碑。初春的阳光洒在桥面石板上,漫步中,大地已悄然回暖,然太史桥依然难掩落寞苍凉。有敬仰者在此探访拜谒,希盼太史桥能得以重点保护,再展雄姿。 (作者供职于西安市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