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秦汉国家祭祀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军队占据了领土以后,需要上天宣布对这一领土的神圣主权,并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在君权神授的古代,祭祀是国家稳定的头等大事。
秦国以崇拜宇宙神灵和名山大川取代了商周时的祖先崇拜,以边缘化周朝,探索自己的道路。秦人创建了国家祭祀体系,这一体系被汉朝沿用并完善,对此后两千多年的国家祭祀产生深远的影响。
帝王祭天早有记载,《史记·封禅书》讲述了传说中七十二位帝王祭祀天地的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在宝鸡地区,传说有黄帝在吴山之阳祭祀的故事。宝鸡地区是秦人活动数百年的地方,留下了确切可考的祭祀地点,近年来祭祀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今年三月,在陈仓公路段同事的协助下,笔者走访了一些秦人祭祀遗址,了解到秦国祭祀的脉络。
秦人的畤祭
畤,是祭祀天地与五帝的地方。帝,是宇宙中的最高神,五帝分别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对应五种颜色和五位上古帝王,又对应五行与五种神兽。我们可以将宇宙看做一个圆盘:东方为木,有青帝太昊,由青龙守护;西方为水,有白帝少昊,由白虎守护;南方为火,有赤帝炎帝,由朱雀守护;北方为金,有黑帝颛顼,由玄武守护;中央为土,当然是黄帝轩辕,由黄龙守护。秦人先后作“四畤”祭祀四方神。到了汉高祖刘邦,又作北畤祭黑帝,完善了五帝祭祀体系。
畤祭,对秦人有特殊的意义,即使后来在东边的咸阳立足,祖先曾经建都三百多年的雍地仍然是畤祭的圣地,仅在雍这片地方,先后就设置了“五畤”。22岁的嬴政也是回到雍城宗庙举行加冕礼。现在的凤翔南古城村雍城遗址,能看到一个明显的祭祀台基,村民在其上修有一座小庙延续香火。
秦汉的国家祭祀源自秦国广立神祠的传统。战国晚期,秦的畤、庙、祠以雍为中心遍布关中。秦统一后,一切事务中央集权化,原来六国的山川祭祀及齐国的“八主祠”也被纳入中央管辖。汉承秦制,汉武帝虽对国家祭祀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主要手段仍以在全国广修神祠为主,直到西汉末年,才在都城南郊确立了郊祀制度。
秦人所作的“畤”一直沿用到西汉末期,长久的使用了六七百年。即使官方祭祀已废,民间依然香火不断,比如,凤翔的灵山祭祀在民间延续至今。那么,雍地“五畤”到底在今天什么地方呢?201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地区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秦汉祭祀遗址渐渐为人所知。
西畤,最早的秦人祭祀
秦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白帝少昊,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开启畤祭体系,作西畤祭祀白帝少昊。国家祭祀由襄公开启很有道理,他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延续了周朝国运,史称东周,他因此被封为诸侯。从诸侯的附庸晋升为一方诸侯,秦开始了建国大业。
2004年,考古人员在甘肃礼县发现鸾亭山祭祀遗址,发掘出汉代的祭祀坑,这里被认为是秦襄公设立的“西畤”,一直沿用到了汉代。
鄜畤,汧渭之会祭白帝
襄公作西畤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于汧渭之会,占卜吉祥,可作都城,于是迁都到千河与渭河交汇的地方。秦文公建都汧渭之会后,梦见黄蛇一尾从天空下降到地面,蛇的口部靠近鄜(fu,地名)的山坡,史官说这是上帝的征兆,君上赶快祠祭吧。于是文公立鄜畤,用牛、羊、豕三种牺牲在都城南郊祭祀白帝少昊。
当笔者来到在汧、渭交汇东夹角的宝鸡陈仓区魏家崖村,考古人员正在发掘疑似城墙或大型建筑基址的夯土,以探明秦文公在汧渭之会所建的都城。
在这里考古的西北大学研究生谈到最新的发现,显得非常兴奋。村民对遗址有着自觉的保护意识和作为秦人的自豪态度,他们对秦人的历史略知一二,也有深度研究的。这种寻根意识培养出宝鸡地区一批民间学者,他们多年来扎根乡土的研究,为考古工作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本地学者蒋五宝先生与张周才先生也为笔者采访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吴阳上畤祭黄帝  北畤祭黑帝
秦灵公祭祀炎黄,作了吴阳上畤祭祀黄帝轩辕氏。此地还有北畤,是汉高祖祭祀黑帝颛顼的。据说,吴阳上畤是在上古黄帝祭天的废墟上建立的,传说黄帝曾作“吴阳武畤”和“好畤”,殷商时废,秦人又在这里祭祀黄帝本人。
吴阳上畤与北畤在雍山血池遗址被发现,位于凤翔区西北的柳林镇,遗址面积达470万平方米。2016年至2018年,考古人员共发掘了5000平方米,发现夯土台、祭祀坑、建筑、道路等遗迹292处。这是在雍城发现的与文献记载吻合,持续时间最长、功能趋于完整的大型国家祭祀遗存。雍山血池遗址与最近发现的下站遗址使“雍五畤”的位置逐渐清晰起来。
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神农
秦灵公又设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神农,这个地方就是陈仓区吴山遗址。吴山乃一座神山,是古代祭祀名山大川仅次于“五岳”的“五镇”之一,西镇吴山,东镇沂山,中镇霍山,北镇医巫闾山,南镇会稽山。吴山受到舜帝祭祀;西周时,吴山被封为西岳,王室及诸侯在此祭祀。
2018年,考古人员在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北的吴山东麓前的台地上,发现吴阳下畤遗址,在发掘的8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车马祭祀坑8座,坑内均有驷马一车,出土青铜车马器、玉器、铁器、骨器等232件组。中用于祭祀的铁锸农具是祭祀神农的证据,吴山遗址被认为是秦灵公所作的吴阳下畤。
密畤,祭祀青帝伏羲
《史记》记载:“秦宣公四年(前672年)作密畤于渭南(渭河之南),祭青帝。”秦人密畤祭祀的青帝是伏羲太昊。
2018年至今,考古队在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揭露出一处内涵丰富的秦汉祭祀遗址,根据祭祀坑和出土遗物判断为密畤。下站遗址位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山前台塬之上,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刻划着“密”字,是为密畤的证据。密畤从建立到西汉末年被废,使用长达六百余年,为研究祭天礼制及演变提供了充分的实物材料,申报了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汉代的祭祀改革
秦国祭祀四帝。刘邦斩白蛇起事,意味着白帝被灭,黑帝兴起。秦灭汉兴,汉高祖作北畤祭祀黑帝颛顼,完成了五帝方位神的祭祀体系。
在汉武帝一系列雄才大略的改革中,祭祀体系当然也被改革了。汉武帝在秦始皇及其前辈基础上大兴国家祭祀,摆脱了秦及战国时的框架,剔除了国家祭祀中异质的矛盾因素,建立起统一而宏大的祭祀体系。
汉武帝立“泰畤——汾阴后土祠”创建汉家郊祭;经营云阳甘泉宫,使“甘泉太祠”成为汉王朝的祭祀中心;封禅泰山,带动了山东半岛祭祀圈与五岳祭祀;他还改造了秦人雍五畤的祭仪,并打通了回中道,通过雍地控制陇西和北地。藉由这三大祭祀中心,中央得以控制散布在全国的众多神祠,使之按照朝廷的意志运转。在用儒家统一人们思想的同时,汉武帝也统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汉朝基业稳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们宝鸡这片土地上,秦人的遗存丰富而惊人。当我们的目光被秦始皇的万丈光芒照耀时,不要忽略在他之前的六百多年里,31位秦公对这一事业的奠基。秦人所创建的国家祭祀体系,代表着神圣的国家精神,为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