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寻秦三城记
新闻作者:文 / 图 张永涛



甲辰年春分之际,我们这群钟情于历史的探索者,踏上了前往宝鸡魏家崖、阳平、南古城等村落,为的是追寻先秦崛起前筑建的都邑遗址,梳理帝国发展历程中的丝丝脉络。尽管岁月如长河般流逝,但那些隐藏在广袤大地的风物,依然让我们能够一窥那久远的时代。
汧渭之汇
在秦人崛起的道路上,汧渭之汇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学术界对于汧渭之汇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但当我们站在宝鸡市陈仓区魏家崖的台原,远眺西南方向时,千河与渭河的交汇点清晰可见。渭水自西向东流淌,显得较为浑浊;而千水自北向南奔流,水质则相对清澈。然而,当千水汇入渭水之后,两者便融为一体,变得同样浑浊。魏家崖村半坡上的石鼓寺,更是与中华第一宝物--先秦石鼓紧密相连。在石鼓寺旁的魏姓村民口中,我们得知考古队正在引渭渠边进行考古挖掘。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在渠边搜寻了一周却一无所获。在遗憾之际,我们改变了返程路线,却意外地发现了考古队的挖掘现场。我们兴奋地上前了解情况,西北大学考古系的研究生为我们简要介绍了挖掘情况。原来,魏家崖地区之前出土过青铜器,这两年考古人员在此区域探测到了西周和战国墓葬群,但遗憾的是存在不少盗洞。今年开春他们就开始挖掘,目前仅清理到耕土层,但经过几年的学术论证和实际考证,这里与秦人汧渭之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行的蒋五宝先生坚定地认为汧渭之汇就在此地。他指出,这里北部为台原,西部为千河,东南均为沟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秦人精心选择的都城所在。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东猎,正是在汧渭之汇建立了都邑,并在此经营了长达48年之久。而在今天的考古发掘现场,悬挂的条幅上写着:“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魂宝的重要工作。”这让我们更加期待着深土层下能够再次发现先秦文化的珍贵元素。
古平阳
从魏家崖沿着引渭渠向东行走,大约10公里的路程,便可到陈仓区虢镇北边的台原。我们一行人站在台原的山腰向南望去,双碌碡村、西秦村、太公庙、阳平这些不太规整的村庄,宛如历史的珍珠链,依次展现在眼前。绿油油的麦浪中,点缀着农人劳作的身影。他们与先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平阳,其名便蕴含了深厚的地理韵味:平坦的地势源于这里是渭河河床边,向阳则是因为此地北边紧邻关中平原的边缘。秦人选择此地作为都邑,无疑为其在战争、交通、农业、牧马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然而,古平阳与今陈仓区阳平镇是否同为一地,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双碌碡村那两个巨大的碌碡,其起源和用途至今仍是个谜,但关于它们从天而降的神奇传说却广为流传。文物部门于几年前,在西高泉村公路旁立起“太公庙秦公墓”的石碑。到底埋葬的是先秦哪位国君还有待考证。近年,在以太公庙村为中心的东西约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平阳都城、秦公陵园、国人墓地和郊外礼制性建筑遗存等大量历史遗迹。
从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得知,公元前714年,秦宁公将都城从汧渭之汇迁移到平阳,历经秦宁公和秦德公两代国君,共计约37年的经营。1978年在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镈、秦公钟,不仅见证了秦人早期的历史,更为秦宁公迁都于此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至于秦人后来为何放弃平阳,是因渭河的自然水灾,还是为了北上战略的考量,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人所留下的这些秘密,终将被一一揭开。
雍城遗址
《诗经·秦风·蒹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东西走向的渭河冲击平原到北部广袤的周原大地,阡陌纵横,大道通衢。从停留汧渭之汇到迁都平阳,再到北上雍城,先秦君王历经了近百年的选择。而我们一行人现在驱车行走一圈,也不过2个小时。顺着陈仓区虢镇北坡直上20余公里,过雍水河,即可到达宝鸡市凤翔区的南古城村。
名字中带有“古城”二字,自然不是寻常村落。村东头那块石碑碑文上有着“南古城村为古雍城池,秦穆公在此建都”的记载,让人肃然起敬。这个承载着古雍城记忆的地方,仿佛是一座时间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站在这里,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仿佛听到秦人的呼吸。
同行的蒋五宝先生告诉我们,雍城遗址考古队便在此驻扎,多年前,他曾有幸随同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到雍城考古队参观过一些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他深刻感受到: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是对历史的致敬。片言只语的史料记载也正是在考古的发掘中不断被印证。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秦国在雍城统治长达304年,历经秦19代国君。雍城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是秦国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秦人九都八迁,每一次迁徙都是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吉金为鉴,他们最大的贡献不仅是一统华夏,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行郡县制,更是坚韧不拔、强势生存的创造精神。他们这种精神,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今天,依然在西府大地上荡气回肠。
 (作者供职于陈仓公路管理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