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穿越千年秦直道
新闻作者:



刘灵芝:我见秦直道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史记·蒙恬列传》  
两千两百多年前,还没有“想致富、先修路”的说法,但秦始皇就在琢磨了:“我大秦天威浩荡,怎能让匈奴来犯事?蒙恬,你带兵不错,就让你去前面探探路,顺便也去前面修修路。”
这一修,没承想就修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发源于陕西省,经甘肃省,最终抵达内蒙古自治区,横穿山地和森林,越过黄土与戈壁,跨14个县,长700多公里。而今天的秦直道延安段,就在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子午岭山”上,覆盖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安塞县、志丹县。
我们驱车到富县。见到秦直道的时候还是有一点错愕的。秦直道没有想象中那样有华美的砖石,乍一看感觉就像是乡下里走的那种泥巴路,土黄土黄的。唯一的特点可能就是整体样子比较平整。
这条路固然不能与今天的水泥马路相比,但仔细瞧瞧,还是有些神奇之处。
秦直道,修得是严谨的。踩着这条2200年前修的泥巴路,感觉脚底板下面是硬邦邦的。据说秦朝政府对修路的要求非常严格:土壤必须高温烧制,清理草籽;土壤必须压紧夯实,弄成四四方方的。所以秦直道素来就有“两千年来不长草”的奇幻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秦直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建成后就一直沿用到清朝。这个工程质量,可以称得上是土木界的神话了。
秦直道,造得是平直的。沿着路走这一段,最大的感受是,顺畅,明明是山区地界,但走起来很通畅,没有什么需要攀爬翻越的。这个在典籍中叫作“堑山堙谷”——意思是,修路时很讲究,要么削山峰,要么填山谷,要么绕S形,最终要保证这条路又直又平整,没有太大的颠簸。说来轻巧,仔细想想,那个年代连挖机都没有,个中难度可想而知。
秦直道,修得是全面的。用今天的话讲,配套设施特别多:传消息的烽火台、驻兵的兵站,关卡处的哨卡,给路面做的夯土护坡,疏导水的排水沟……在志丹境内的任窑子、安塞境内的红花园,考古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这些同样是秦直道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说,秦直道还是一处世外桃源。由于“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叽喳的鸟儿,盘旋的雕鹰,在林子里奔跑着的野鸡,还有“嗯额嗯额”叫着的傻孢子。据说运气好,能撞见野猪,甚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
秦朝已经远去,作为帝国物资、人员运输的核心,秦直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帝国的经络,文明的血液,它让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紧密相连,直道的修筑必定是劳民伤财的,可它作为地区间联系的纽带,国家宏观调控的辅件,显然有着更深的意义。
时过境迁,随着科技进步,中国的“直道”愈加发达。今天我们有铺设好的水泥、沥青路面,有规划好的、任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有协助行人出行的城市公交、地铁系统,更有联通入户的进水管道、燃气管道、宽带网线……时至今日,信息高速公路迭代更新,移动支付与线上平台高效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挑拣四海之内心仪的商品,还有快递公司送货上门。
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人们在联通中共享集体发展带来的繁荣。人们愈来愈成为一个超规模的集体。回首望去,秦帝国缔造的直道仍留存在那里,我们仍承续着昔日的框架。只是未来的道路,我们又该如何修筑呢?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  


孟庆林:寻迹秦直道
当我踏上秦直道,向北而行,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身为秦人,驻足于此,眼前这条古老的秦直道如一条蜿蜒的历史长河,引领我回溯秦汉的辉煌岁月,探寻那段尘封已久的荣耀与传奇。
秦直道,被誉为古代高速公路的奇迹,穿越千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不仅是连接帝国各地的交通要道,更是秦人北拒匈奴力量的象征。秦直道的修建,无一不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力量。碎石垫层与黄土夯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匠人们对道路建设的精湛技艺与严谨态度。排水系统的巧妙设计,确保了道路在风雨中畅通无阻。堑山埋谷的方法更是彰显了勇气与决心,他们削去山峰,填平谷底,只为打造一条通往远方的坦途。
甘泉宫,这座昔日秦始皇巡视天下的行宫,如今虽已化为遗址,但其庄严与辉煌依旧可辨。漫步在甘泉宫的遗址中,我感受着岁月的痕迹。那些断壁残垣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作为陕西交通人,我深感现代高速公路与古代秦直道之间的交融,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从设计理念上看,秦直道注重路线的选择,力求平坦宽敞,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效率。这种理念在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在规划高速公路时,同样会考虑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力求选择最佳的路线,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快速地行驶。在继承秦直道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西汉高速秦岭龙脉雕塑群,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对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我们一起探讨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分享着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它连接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如今,这条古老的道路虽然已经失去往日的繁华,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永远不会消逝。秦直道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条伟大的道路,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传承,不仅是回忆过去,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宁陕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