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古称陇州,关隘众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周秦非子在此崛起,主马蕃息,列为附庸;东周,秦襄公建都汧邑,开疆拓土,气势勃兴;秦始皇过“回中”,视陇为秦之西门;汉武帝登陇首,改陇关为大震关(后又改为安戍关),拒匈奴于陇山之外,故有“秦都汉关”之称。回中道因回中宫而得名,此宫所在地则因为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秦代的回中宫或位于今陇县西北。汉初的回中宫则应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水沟村西侧,回中宫确切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尚无法定论。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它应建在回中道经过的地方,方便帝王出巡、驻跸。回中道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是秦汉以来的古驿官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称帝次年首巡天下,“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走的就是回中道,驻的就是回中宫。秦修筑驰道,回中道得以开发。汉在今固原置安定郡,加速了回中道的进一步开发。到汉武帝时代,回中道已成为由安定、陇县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路,所产生的军事、经济与文化效益则影响更为深远。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关中西北的防御,亲自到北地郡一带巡视。《汉书·武帝记》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史记·封禅书》记载:“上(汉武帝)郊雍,通回中道,巡之。”“回中”确指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县。回中在萧关以南,有路通至长安。今陇县温水乡史家铺有一“城背后”村,该村南边有一段十余米长的古城墙遗迹,被认为是回城遗址。城背后村西侧的山坡上有一个高大的烽火台是回中道的通讯设置。也有人认为今陇县火烧寨,即秦汉的回城。火烧寨距陇县县城30余公里,且附近有一点将台,地势险要,是适宜筑城屯兵之地。火烧寨和城背后村均位于峡口河谷地,比较开阔。溯峡口河北去,即至甘肃省华亭县的下关、上关,过上关再北行,至华亭县城,沿途有数处烽火台遗址,历来是陇县通往华亭县的驮道。匈奴的进军路线也是回中道。《史记·匈奴列传》说:“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帝都尉卬。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回中宫在萧关、雍县之间,且回中宫距回城不会太远。《后汉书·右扶汧县》说:“有回城,名回中。”刘昭对此又加注说:“来歙开道处。”是指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今甘肃庄浪)”所开军事通道,据《后汉书·来歙传》记述:“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经至略阳。”可以看出,自回中越过陇山,北可通萧关,西南可通略阳而达天水。西汉时期,由长安去西域,多经行回中道出萧关,汉武帝“西逾陇,登空同,临阻厉河而还”,他从长安出发,溯渭河河谷西行,到达陈仓,沿汧水西北行至陇县,再从陇山北麓西北而行,抵达萧关。回中道像是一条高速战备公路,汉武帝沿回中道多次出萧关,巡视安定(固原)等地,接受月氏使者的献贡,彰显了武力,威慑了敌人,所谓“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随后,使者、商贾越陇坻沿回中道走关山南下去陇西,成了丝绸之路重要的一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