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司马迁祠
新闻作者:



王胜勤:我和司马庙的缘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我是韩城人,司马迁祠就在我家门口,乡人叫它司马庙。
司马迁祠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第二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第三牌坊上书“河山之阳”。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建筑,祠内有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以及《史记》中的名言警句等。
每年清明,当地司马迁的族人以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气氛祭拜先祖。祭祀活动中保留着“跑台子戏”等民俗,讲述历史,歌颂太平盛世。如今,“民祭史圣”已成韩城全民祭祀、风追司马的文化盛事,其礼制仪轨和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广泛关注,是与“公祭黄帝”“公祭孔子”齐名的全国三大祭祀活动之一。
司马迁祠所在的芝川镇为韩城古镇,距市中心10公里,因地处芝水川道而得名。芝川镇交通便利,古时就是陕晋通衢的交通要道,镇东古渡与山西万荣隔河相望。现在西禹高速、108国道、沿黄观光路穿境而过,为自驾旅游提供了便利。如果是背包客,从城里的汽车站到司马迁祠有专门的旅游班线,出租车、网约车也是不错的选择。司马迁祠周边有国家文史公园、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园、魏长城遗址。作为一名交通工作者,有幸见证家乡交通变化,路通了群众笑容更多,旅游更红火了。老百姓依托景区办起了餐饮、游乐设施,实现了家门口致富奔小康。
每年大年初一,附近的人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也许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在某条走了多年的路上不期而遇,充满了惊喜和意外。作为在司马庙旁边长大的农村孩子,司马庙给我太多的记忆。儿时像少年时期的司马迁一样在河边嬉戏、在树林漫步,享受这片土地的馈赠。长大后也像青年司马迁一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对知识、未来充满了渴望。现在的我们为司马故里而自豪,深深地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乡土。 (作者供职于省厅安全监督处)  


刘驰:一座精神丰碑
今年是我在韩城工作的第七个年头。这座静谧的小城,因一座古老的祠堂而名扬四海。早春三月我前往司马迁祠,心中更多几分敬佩。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东眺黄河,西枕梁山,芝水伴绕,绿树掩映。如今的司马迁祠景区被誉为“文史圣域”。
景区祭祀大道矗立着造型精美、生动形象的“十二本纪”主题雕塑群,将《史记》中从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九个文化景观展示给游客。到达祭祀广场,中心耸立着高达12米的司马迁青铜像,他手持《史记》,面部清瘦睿智,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在审视着后人,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他著书立说的坚毅与孤独。
跨过芝秀桥,便来到司马迁祠的门楼,穿过门楼拾级而上,高台上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额题为启功所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这座大门为唐代建筑,上世纪70年代从韩城老城东寺迁移到这里。我们要走一段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司马古道,这条古道是韩城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古道右侧,又是一座木牌坊门楼,上书“高山仰止”,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后人用来歌颂司马迁,恰到好处。牌坊下便是通往祠墓的“朝神道”,从这里会经历司马迁祠的四个高台。每个高台都立有木牌坊,后三个依次是“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祠墓院落”。
沿着青石台阶而上,仿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般来到“祠墓院落”,门额大书“太史祠”三字,苍劲古拙,鸾翔凤翥。站在平台上环顾四周,微风拂面,有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祠墓的院内有献殿和寝殿。献殿是穿堂式建筑,为祭祀场所。建于北宋的寝殿内立有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至今保存完好。祠内存放着诸多历代文人墨客凭吊的题咏和碑刻,透露出对司马迁深深的敬仰。细细品读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一个个历史的身影在耳边低语,感慨万千。
后面便是司马迁墓,现存的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相传为元朝忽必烈敕命修建,墓顶的古柏已有上千年历史,有“五子登科柏”。简朴的墓碑上刻着“汉太史司马公墓”,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不言而喻的威严。墓园内松柏环绕,幽静而庄重。微风吹过,松涛阵阵,似在诉说着不朽的传说。墓园一隅的展室里陈列着司马迁生平介绍,以及《史记》的文献和资料。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仿佛看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如何坚守信念,用笔墨记录下千年兴衰。夕阳西下,站在园中远眺,思绪飞扬。司马迁的人生如同这曲折的山m路,充满了坎坷与转折,他的精神却如同园中的古柏,坚韧不拔,历经风霜仍然挺立。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韩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