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秦 俑
新闻作者:

周峰:秦风吹送

他们曾仰望星空,在“为己即是为家,为国亦是为家”的信念中立事建功;他们曾背负长天,在跋山涉水和生离死别时牵挂亲情;他们无数次冒矢石、履险阻,以性命相系换取军功爵位,既骁勇也普通。
他们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里未曾留下名字、坚定而迥异的面孔,是披坚执锐横扫六合的赳赳雄师,亦是被生死磋磨的血肉之躯和同袍弟兄。
从孝公始,至始皇终,卫鞅以法而正秦风,张子向秦始得纵横,白起、王翦、蒙恬带领这些兵士前仆后继浴血冲锋。从辽东至陇西,自南海到长城,当数百年纷争已止干戈即休,谁思秦人“奋六世之余烈”的励精图治和不懈奋发?当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沐浴在朝晖之下,谁喜秦疆幅员百万山河锦绣?当货币、度量衡、文字、车轨被有效统一并流布天下,谁念秦制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是峄山石刻中秦王朝对四海八方的宣示,是对大秦千秋万世的美好愿景,也是对数百万秦人奋发图强、上下一心并终有所成的肯定。
千秋功业,斜阳如血。他们如同繁星消失在遥远的夜空,又在流转的时光中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于世人眼前。从1974年临潼西杨村民打井时的意外发现,到1、2、3号坑和铜车马被一步步发掘,秦始皇陵陪葬坑9368件兵马俑,其丰富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正如秦人先祖的写照。如此震撼人心、威武雄壮的军阵,不仅是秦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反映了秦时工匠的智慧,为古代军事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天下大道,万物并生,千年前的秦风吹送,让我们穷极叩问、竭尽求索。而那2000年前的陶俑烧制、彩绘技法和剑、矛、戈、弩等制造兵器的黑科技,有待考古学者将谜团一一破解,并让世界再一次震惊。
 (作者供职于华阴公路段)  


陈桃宁:秦人秦俑
随着年纪见长和阅历丰富,我逐渐了解三秦大地有过那么恢宏、厚重和璀璨的历史。长安、咸阳、雍城、平阳,原来这些秦汉之地都是我成长生活的地方。自豪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近它们,迫切地想知晓这些城市崛起、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近几年,我到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太公庙、石鼓寺,也路过甘泉宫遗址、绥德扶苏祠和秦昭王长城靖边段,兴致勃勃地翻阅资料,研究秦国旧都雍城(今凤翔)的兴衰变迁,但让我念念不忘的依旧是秦始皇兵马俑。
一年前去兵马俑。当时冰蛋、周小冰、芥末已是名声大噪的金牌导游,我也跟了网红风。冰蛋是纯正的“俑三代”,芥末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而周小冰横穿西安各大博物馆讲解。他们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语言、娴熟清晰的思路、精湛专业的考古知识以及浑身散发的亲和力、幽默感和文化自信,让人品出兵马俑不是黄土堆”,不是冷冰冰的泥人,而秦始皇也不是野蛮帝王,他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奠基、规划、定格的作用。
记得第一次参观兵马俑是工作第一年。刚刚有了收入,一改学生的寒酸,带着父母一睹秦俑风采。因为这是三秦大地的瑰宝,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似乎遥远,却又亲近,仿佛我原本单薄乏味、循规蹈矩的人生因为秦人的身份,也追溯到丰富的历史起源。
每一次参观都有不同收获,从好奇到惊叹到咂摸出味道到情感共鸣,每一次我都能与秦人更近一步,与沧桑磅礴的秦朝血脉相通。看着斑驳但不失英勇魁梧的俑身,那厚重的盔甲,逼真的姿势,容貌、发型、五官和表情都栩栩如生,逼真鲜活。秦俑昂首挺胸,神态自若,那手擎长戟的样子是秦人视死如归的气概,为了家国大爱拼命厮杀的场面仿佛定格在昨日。我似乎能听到他们沉重有力的呼吸,嗅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威严和厚重,野蛮与文明共存,从列国割据到中央集权的演进,让我唏嘘不已,罕见的彩色秦俑让世人大饱眼福。岁月洗涤、自然灾害、人为焚毁等因素导致一经出土彩绘就损失殆尽,然而文物工作者修复能力惊人,他们潜心研究、艰难摸索、多次尝试,最终用现代科技将古人征战的场面高度还原,中国蓝和中国紫大放异彩。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秦国军队没有像影视剧中统一服装,除了盔甲,衣服都是自备的,所以才出现颜色各异、款式不同、材质参差的秦俑,让游客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让我们沿着老秦人的足迹,重新审视和仰望那早已淹没在历史中的大秦帝国,仿佛在黄沙漫天、风吼马鸣,兵器碰撞的三秦大地上回眸看见秦兵马俑苏醒过来,用热血沸腾、粉身碎骨和惊天动地的气势向这个世界展示秦朝不可一世的威严与厚重。 (作者供职于绥定分公司魏家楼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