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9期 第224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陕历博秦汉馆游记
新闻作者:



李艳:非常震撼
休假我带孩子到在渭河北岸的五陵塬上陕历博秦汉馆参观学习,馆内陈列着七百多件展品,建筑由张锦秋设计。整个建筑群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诠释了秦人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突出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的特点。当我们进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大门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盛世长安正从历史深处翩翩走来,再现“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气象。
在秦汉馆参观,我们了解到了璀璨辉煌的历史,在这里,文物讲述着历史,展馆的主题陈列是“天下同一”,“同一”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序言是“制启华夏”,因为秦汉时期可以说是我们制度肇启时期,我们今天很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是起源于秦汉时期。参观秦汉馆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专门以阐述秦汉文明的缘起发展还有它的繁荣昌盛等;另一条辅线讲述的是我们秦汉时期在同一个历史时段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发展到什么样子。
俗话说“秦砖汉瓦”,在展馆我们近距离观看汉代的瓦当,制作工艺精湛,纹饰内容丰富。根据其纹饰题材可以分为图像瓦当、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瓦当上能看到文字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示宫殿、官署、陵园、祠堂等建筑物名称。还有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神形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我刚看汉瓦,孩子高兴地跑来拉着我去看他最喜欢的青铜剑,他兴奋地给我介绍:“妈妈,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物了,剑是适用于近战的短兵器,古时候佩戴剑是贵族身份的标志,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秦剑含铅量高,韧性强,剑身狭窄而且长,穿刺能力较强。秦剑的表面还镀有铬盐氧化物,可以起到防酸防腐的作用,因此能深埋泥土中两千年仍不生锈。秦青铜长剑不仅是秦代实战兵器之一,也是秦代科技与制造工艺的体现。古人真的是太厉害了!”
“没有尽兴!”我和孩子参观完秦汉馆,一起期待5月18日整体布展完成后的精彩开放,我们再来参观学习秦汉文明。
 (作者供职于西宝分公司兴平西收费站)  


何花婷:管窥汉代艺术——俳优
在观看陕历博秦汉馆的过程中,一件文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组汉代的俳优俑。俳优,史书也有写作“排忧”的,顾名思义,即是通过表演为那些达官贵人排除忧愁烦闷的。在古代,这种以逗乐为生的杂耍艺人普遍来自贫苦家庭。在两汉时期,随着乐舞、杂技等“百戏”艺术的空前发展,俳优逐渐演变成集说唱、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按相声艺术“说学逗唱”来类比的话,可以说是汉代的相声。
这组俳优俑共有六个,从表情和动作来看,有舞者,乐工和说唱人,其中,居于前排中间的说唱人表现得尤为显眼:大张着的嘴巴,吐出来的舌头,即便隔了两千年时光面部表情早已模糊不清,但我还是能感觉到那种滑稽与幽默。再观察其他五个人俑,一种强烈的现场代入感顿时让我觉得兴味盎然——隔着时空可以想见,两汉时期俳优表演的场景。
孩子对这组俳优俑也特别感兴趣,为了更好解答他层出不穷的小疑惑,我只能找来了馆里的讲解员,从她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更多。汉代从事俳优的人有的社会地位低微,有的患有侏儒症,有的身体残缺或者长相奇特,这也反映出了俳优的生存之艰难,所谓生命不易,生活艰难从这一点上可以管窥一斑。
时光一晃几千年。汉代的俳优虽然已经远不可见,但是这些文化却传承至今,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阎良管理所)  


梁友:时光穿梭
陕历博秦汉馆中备受关注的杜虎符、彩绘雁鱼铜灯等文物都已亮相,金怪兽、银卧鹿、秦兵马俑、古船、上林铜灯等重点文物也已经就位。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兵马俑。他们按照真实的军队规模制作,形态各异,仿佛正在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展厅的一角,还有宫廷建筑模型,显示了建筑的宏伟规模和复杂结构。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一统六国的辉煌时代。
进入其他的展厅,则能感受到不同的氛围。汉代的文物从精美的玉器、陶器到富有特色的青铜器都展现工艺的高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图案的玉器,如璧、琮、璜等,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汉代人对美的追求。同时,汉代的陶器也独具特色,如青瓷、白瓷等,它们的细腻质地和精致花纹都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这些具体的文物,汉代的历史文化也是一大看点。汉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汉代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精神风貌。此外,汉代的书法和绘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馆中寻访秦汉之旅,不仅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还能深入了解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这些展品和故事都让我们更加敬仰那些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人们。 (作者供职于兴平西收费站)  


姚铭敏:西汉雄风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迎面正中矗立着马踏匈奴的石刻雕像。注视着那结实彪悍的汉朝战马,再看那狼狈挣扎的匈奴士兵,精神不禁为之一震,自豪感油然而生。
马踏匈奴石刻雕像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墓群雕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雕刻,它既是古代汉匈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凝视石刻,汉马神态温驯,高大的形体宛如泰山般坚定;匈奴手持长弓,神情狰狞却斗志全无,欲逃不能。
匈奴是兴起于约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游牧部族,主要活动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区域,因秉性好战,多次侵扰中国边境。西汉也不例外,开国皇帝刘邦甚至被匈奴围于白登,成了一个耻辱的记忆。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国力日益强盛。自公元前127年起,汉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帅先后对匈奴发起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次重大战役。三次战役打垮了匈奴,西汉边境自此二十年内再无匈奴侵扰。
霍去病,战神一般的存在。他十八岁被封为剽姚校尉,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公元前121年,他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势力。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119年,二十二岁的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茫茫大漠中给予匈奴残余力量致命的一击,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这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记载。“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短短八个字,读起来字字铿将,犹如金石之声。因为征战匈奴功绩卓著,汉武帝为他建造了漂亮的府第,霍去病此时正是二十出头的年纪,面对赞誉和赏赐,他没有因此自得,一个坚定的理想在心间:扫灭匈奴,为国尽力。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把青春融入国家强盛的奋进征程。看着马踏匈奴石刻,我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大漠战场:风沙扬起,年轻的脸庞满是坚毅,浴血战斗,策马冲锋一往无前。
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文物还有很多,通过这些千年前的文物遗存,有一种精神深入灵魂。“匈奴不灭,无以家为”那静静伫立于历史中的石刻是一种深沉热烈的家国情怀。
 (作者供职于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