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汉代瓦当
西安博物院展厅有一处角落藏着秦汉时期的建筑智慧——秦砖汉瓦。那些小而普通的瓦当,虽不起眼,却是古代中国建筑构件上的艺术典范。
瓦当,顾名思义就是挡瓦的。为什么需要挡瓦呢?因为在古代,房子的屋顶是坡形的,瓦片从房脊排列下来,到房檐的位置很容易掉落,所以瓦当的作用之一是固定在瓦的末端防止瓦片掉下来。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椽头,就是保护房檐的木头不被瓦片上回流的雨水浸泡而腐朽。
西汉时期的瓦当已然进入装饰史上的鼎盛时期,当面的纹饰规整,方寸之间的图形空间里,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上面的纹饰或龙或凤,或山或水,最为醒目的祥云和吉祥文字正是当时社会思想和人们意愿的间接反映。
常见的瓦当图案多为双栏四格界,就是用双线条把整个当面分为四个扇形区域。而当面上的星轨云纹图案除了其中的几何之美外,更多的是崇拜。何为星轨,就是当面有乳突点缀,代表了天上的星星。何为云纹,就是当面有螺旋形状的线条,代表了天上的流云。因为到了汉代之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逐步征服,草木飞禽在人们的眼中失去了光环,成为大家口中的食物,人们开始崇拜星空,崇拜云,崇拜住在天上的神仙。
文字瓦当的铭文内容涉及面更广,内容有“上林”“无极”,有四字的如“延年益寿”“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等等。还有用于记事的如“汉并天下,惟汉三年大并天下”足足12个字。而样式最多的则是“长乐未央”,源自《诗经》中“夜未央,庭燎之光”,不仅代表了西汉时期宫殿名,也有希望长乐久安的寓意。
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文化、艺术和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瓦当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沉默不语,这些陶土就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封信,通过它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似乎能听到工匠的呼吸,理解感受秦汉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气息。 (作者供职于蓝商分公司)
邱亚娟: 一目览秦汉,一馆品千年
走进西安博物院,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风韵,汉唐气象。曾几何时,人们只能通过浩如烟海的史籍去寻找和缅怀历史深处的记忆。但今天的人们是幸运的:考古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数十年间考古学家对西安地区的持续关注和发掘,大量珍贵的历代文物出土,使得人们能够徜徉其间,去体会、去怀想千年帝都的生活群像。都说西安博物院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平替”。的确,很多来到这里的人是因为抢不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预约。其实,它还真有诸多不容错过的地方。以西安为名,西安博物院无论基本陈列还是专题展览无不以长安为特色,对于我们了解西安打开了一扇更通俗的窗口。我参观的时候,这里正在举办《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特展,以其中一件镇馆之宝——唐代三彩腾空马中,骑着马儿的蓝衣西域少年的视角展开,可以通过他的视角看长安城的繁华种种。在负一层摆放着一个以1:1500模拟的长安城模型沙盘,呈现了长安城的结构与规模。高度还原了当时普通人的生活,让那时的生活更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透过西安博物院,不难看出秦汉时期,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耀眼夺目。
走出西安博物院,脑海中依旧存留着秦汉历史的风采,前人营造的丰厚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或许,这才是博物馆的意义,也是我们这次寻觅秦汉踪迹的意义所在。
(作者供职于阎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