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沈从文,仿佛在做一场梦。一个潇湘烟雨的梦。”对此,我深以为然。最初,是从语文课本上的《边城》节选接触到沈从文,也是在那个时候,心底便有了一个田园牧歌的梦想。每当翻开他的书,思绪就去往那个潇湘烟雨的美丽梦境。一重青山,一片竹篁,一条清溪,山泉水一样的船家少女翠翠一段至美如烟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几代人。回望沈从文的一生,虽历经磨难,可所有的苦痛都被他化作温柔的笔触。出身湘西山城的他,儿时家境破落,14岁从军,初涉人世,就看尽了人世间所有的残酷。20岁那年,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硬生生地闯进北京文坛,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大师辈出的民国时期,成为胡适眼中“中国最好的小说家”。初读沈从文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细雨茶烟青昼迟”的山水柔美,如诗,似水,饱含沁入人心的暖意;细品之下,便能体会到直面人性的用心和坚守。他的笔下,有江南最美的烟雨,有河面上活泼雀跃的精灵,有率直爽朗的男儿汉,还有那夜半悠扬动人的歌声……沈从文用一支笔,写出了如溪水轻烟的湘西世界,写下了诗意和纯美,写下了对整个世界的深情。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忍不住,忍不住要重新去读沈从文。翻开书页,跃然眼前的,是那啼声婉转的黄莺和繁密的虫声,在美丽的黄昏下,在如银的月色里,是湘西美景;合上书本,慢慢体悟他对待人性的温和与反思的态度。沈从文的文字古朴干净,充满柔情,淡淡地诉说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爱情的美,让人忍不住静静地欣赏。“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寥寥数行写尽了他和张兆和相守一生的爱情。沈从文的文字,温柔而自持,简单又不简单,像个天真、洒脱的孩子。他写细雨,便有了“细雨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写溪水,“溪水清个透亮,活活地流,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根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时又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地弹去,好像很快乐。”他总是用善意且含有爱意的目光观察世界,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莲花,盛开,便能见到更广阔、更美好的天地。沈从文的文字,更像是一架收集纯真的时光录影机,记录着那长在山水里,清澈美好的人和故事。“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扶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看过这些慢时光中的美景和趣人,心,也会跟着静了下来。在燥闷的春日,读着沈从文的文字,总有种身处翠蓝的水边,周身被茫茫白雾笼罩着的感觉,又仿佛整个灵魂,从山野间走出,被溪涧浸润,抚平燥郁。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不必慌慌张张!(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龙门工业园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