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利用休假空闲,读完了法国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记得上学时期,我列出了许多中外名著读书计划,至今印象较深的不是看过什么,而是始终没有完成的书目,《老实人》就是其中之一。没有看完理由很简单,尝试读过几次,就是看不懂。时过境迁,再次捧读,手却放不下来,使我对名著又添了一层敬畏,遑论名著如何写出,即使拜读也需一定的人生积淀。就故事情节来说,《老实人》活脱脱一部欧洲版《镜花缘》。通过主人公天方夜谭式的游历,将所见所闻、人性百态与作者的思想脉络一一呈现,产生碰撞,引发共鸣,催人深省。特别是“黄金国”的描述同《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如出一辙,揭示了人性比黄金更可贵的深刻命题。虽然在浪漫幻彩、引人入胜、结构宏大等方面稍逊于后者,但在结合现实的真实性(多采用现实地名和历史事件)以及悲天悯人的价值观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证是哲学的命脉,批判是《老实人》的精髓。一切看似天马行空,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存在就是合理”“现实就是完美”一度是老实人处世为人的圭臬和信条,但在无数次的现实遭遇面前,在生命挣扎的每个瞬间,在爱情亲情友情的悲欢离合中,在金钱权势地位不断演变的环境里,他的思想殿堂慢慢坍塌,开始痛苦地打碎和重建。在反证过程中,作者用冷峻的旁观和刻骨的笔调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君主的残暴荒淫,教会的虚伪专制,战争带给人类远超自然灾害的痛苦,以及种种扭曲变形的人性……几个世纪后,那风干的印记都让我们触目惊心。作家的最高使命就是敢于解剖自己。尽管本书是伏尔泰的速成作品,但在行文间,在夸张又精准的蒙太奇表现手法里,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逐行扫描中,处处感受到博大精深、去伪存真的朴素情怀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冲击——这是对人性的拷问,理性的呐喊,道德的审判。老实人是可悲的,但他带给我们的绝不是同情,而是警醒。他代表了一类人,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身上的“他”,墨守成规、麻木不仁、盲目乐观等等精神鸦片随时准备吞噬我们追求美好、实现梦想的动力,是我们常常可能面对的拦路虎,必须时时自我反省,防微杜渐。人性成于点滴,人生始于积累。在这部散发着深刻哲理的作品扉页上,我虔诚地写下“时时闻道”四字心语。 (作者供职于西安绕城分公司未央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