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高祖刘邦,很感兴趣,因此比较偏好相关的评、论、述、著,直到我在图书馆偶遇《刘邦》这部学者专著,才深觉快意,作者佐竹靖彦,翻译王勇华。用支离破碎的时间,我在休假间隙读它。送孩子到校后的上下午剩余时间与图书馆开放时间交织得最长。断断续续,读到约三分之一,其实这种学者专题研究性的著作,用进度以及余量来描述对它的消化吸收,并不甚妥。我经常会不按章节顺序,跳读、选读、研读。比如,第19章“荥阳的攻防”,跳在荥阳的章节,因为我晓得在秦腔《下河东·祭灵》著名的36哭中有“汉高祖被困荥阳哭纪信”的唱段,纪信因为身形、容貌、背影均与汉王刘邦相似,在张子房等人的坚持下,虽然刘邦不忍而且难决,最终仍然在危急关头,纪信替了汉王,以致被项羽军队围狙,宁死不降。后世也尊纪信为总城隍,因其舍生义举。所以,我特别探索了第19章,结论是,佐竹先生笔下并没有出现如前述片段那般感情细腻的描写,而是客观地从“攻防”写荥阳,引涉楚国上下的临战态度。至于刘项的年龄问题,涉猎过一些著述,有笔下确切的生卒年份,却少了史实事件的佐证。佐竹先生通过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的日期结合一位后妃怀孕的时间及其余因素,有据地推算出刘邦年龄。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学者的作法及风格,他不全推崇《史记》的记述,也不全否定《史记》的观点,用他的考据法,试图努力客观复现接近真实的刘邦。多次研读,虽不连续,这种剥茧式考据引人追索,不能释卷,浮出水面时的赞佩,让我屡屡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咂舌出声,无法拍案,过瘾仅限于此。最后不得不说第8章“芒砀根据地的建设”,刘邦的长处,民间多有评定,学者多有归纳。佐竹先生首先考据到《史记》所载陈平对刘邦集团的分析,捋一下,大约是说,刘邦傲慢无礼却在赐封地与爵位时慷慨大方。再者,对于礼法,很敏感,会运用,可能这一点就是张子房所谓“汉王懂得以势借势 天纵聪明”。另外,《汉书》形容他“明达好谋能听”,不用长篇大论,已经备足了尽得人心之质。人心,即天时与人和的相加。再看芒砀根据地的地利,该山泽区域系魏楚吴越之要冲,四通八达,丘陵遍布,成为变革时代英雄人物蓄势藏身,伺机待发的佳选。至此,天时、地利、人和集结了。精彩的“兵仙”战阵在第18章,名为“韩信活跃的舞台”,决定不用已经了解到的所有淮阴侯韩信来揣测佐竹先生的解析,而是刷空脑海,下一次再去图书馆,直接翻到第396页,朴素地领略一番。借用耶律楚材“心窍黄尘塞五车”之句,续读佐竹靖彦先生的《刘邦》,料想可疏通心窍了。好书,能够清凉心境,清爽心绪,《刘邦》如斯。(作者供职于西商分公司蓝田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