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长安三万里》,被影片中嵌入的大量诗人创作诗词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之后在大数据机缘巧合的推荐下认识了叶嘉莹教授所著的《唐诗应该这样读》,我逐渐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叶教授在海内外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负盛名。她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推广,诗歌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这本书原本是她研究诗歌的讲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追根溯源,走进诗歌”介绍了诗歌的源流、评判诗歌的标准、诗歌的四声和平仄等基本知识;第二部分“知人论诗,以诗解人”,分别讲述李白、杜甫、王维等二十位唐代杰出诗人的诗歌特点,结合诗人的文学主张、诗歌风格以及生平经历去剖析他们重要诗歌的内容思想,是本书的主体。叶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跨越时空向读者传达诗人的生命感悟,而读诗可以培养我们美好活泼的心灵。她说:“我们现代人现在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古诗,但学会欣赏诗歌,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叶教授认为诗是历史洪流的产物,每个朝代的繁荣期和没落期,诗人作诗的氛围也是不一样。她认为杜甫生活在集大成的时代,他设身处地的关心民众,深入生活写出了《三别》《三吏》;同时他又心系天下,感怀国家的兴衰写出了《哀江头》《春望》这些千古绝唱,这些微观和宏观角度上的结合成就了“诗圣”的地位。叶教授非常重视“感发”,她认为 “是不是‘情动于中’,这是衡量一首诗歌重要的标准”。作为读者的我,在叶教授的带领下学会了先是站在整个时代的洪流去想诗人之所想,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怀,随后在诗人个人的命途中与诗人对话,去揣摩诗人的内心,挖掘诗人的心思。这两种模式相互结合,使得作为读者的我看见了诗人创作的过程,心情也跟着诗歌一起悲哀痛苦或喜悦欢欣,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作者供职于韩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