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了叶嘉莹的《唐诗应该这样读》,走进唐人的世界,在一场由文字开始的时光旅行里思索,行走。“唐诗者,唐音;唐音者,唐韵”。诗歌除却文字的形式之外还有着音韵的质地。如何去品读和鉴赏唐诗?叶老师在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平仄历史流变里又带我到了一个新的文学境地。对于品读唐诗来说停顿极为重要。在叶老师的解释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五言诗中的第二、四字停顿的奥义,其中领悟,不可谓不深刻。唐人讲究韵律,诗歌相和,内容与音韵的绝妙融合让人心醉神迷。唐诗讲究炼字,类似“推敲”那样的文学公案不在少数。阅读书本,我首先就被“云霞出海曙,海柳渡江春”两句写景诗给惊艳到了。朝阳初起,满天的云彩在朝日的映照下色彩丰富且不断变幻,而这仅仅十字,便已将一副绝妙的日出图铺开在我的想象中。字为意用,意在字中,其中千般滋味正是唐诗魅力的一个侧面。诗为事作,言为心声。唐诗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与音韵,在“知人论诗,以诗解人”篇中,叶老师讲述了二十位唐朝诗人的一生,诗与人交融,见证了唐朝的繁荣和兴衰。在众多诗人中,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生命历程尤其令我震撼。在他的诗里,有大漠、有孤烟、有烽火、有羌笛,所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一声雄浑壮阔吟诵的背后,却是他“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边塞生活,读来让我感受至深。诗人之声是时代之声,没有一个诗人能够超脱到时代以外。在唐朝那样的时代背景里,诗人经历不同表达的心境也是千差万别,这些心境交织在一起,成了唐朝的记忆,一段宏大叙事里的个体经历,透过这些经历,我看到了唐朝的烟火人间。《唐诗应该这样读》虽然是对文人的品读,然而,一篇篇诗词由心到口吟诵出来,由初唐、盛唐到晚唐,成就了一个时代永不磨灭的记忆。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