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期 第7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10-3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话说杨斜交通
新闻作者:文 / 张惠英

    秋收季节,天高气爽,我和老公驱车回老家――商州杨斜镇,走的是刚刚通车的沪陕高速路。由于第一次走这条路,我们放慢车速,一路观看山川美景。一路上,老公兴奋不已地给我讲述他1965年在西安求学时曾走过的这段路。那时步行需两天,而今乘车上高速一小时到达,真是奇迹!高速路把西安到杨斜的距离缩短数倍。现在商州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里是西安的后花园,后花园主景是秦王山!
    高速路的便捷,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意识。今天的杨斜镇正在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昔日那个商洛最穷的深山小镇,一夜之间变成西安远郊区。山民个个心花怒放,奔走相告,杨斜镇的村庄都通了水泥路。过去乡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泥水路,现变成平坦的水泥路。三十年改革开放,与乡村路比翼双飞呀!此时我心潮澎湃。
    车飞奔,山川美景一下把我的记忆带到40年前。那些年下乡到杨斜,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次,山山沟沟,大河小溪,村舍学校,闪现在我的眼前。从县城到杨峪河这十里路较好,路平坦,都叫大堤。从水库底下向上这段路又陡又窄,上坡车要开最大马力,下坡要紧踩刹车,没有一定技术的司机不敢开。南秦河水库是商州第二大水库,路在水库上面的山腰上,真可谓“上山摸云端,脚踩碧水间”。
    到了汛期南山坡上冲下来滚坡水,连泥带沙涌到路面堆成一座座小山,塌方滑坡,有的把路冲出一条条深沟,堵车现象时常发生。更令我难忘的是从麻池河九千岔到会湾这段路,背靠悬崖峭壁的大山,河对岸是军岭,岭向南延伸,当道横栏,把河水逼到南山。1967年为修这条“战备”路,硬是开山放炮,修的路不到4.5米宽6华里长。夏季走,靠山滚乱石,靠河边水急浪大,胆颤心惊。冬季是阴坡,一天到晚都见不到太阳,从农历10月底到来年清明,冰雪难融化,形成厚厚的冰床,经常下大雪,冰越结越厚,车必须带防滑链和防滑沙,行人拄个木棒,脚穿防滑鞋,外地司机都不敢去,只有本地司机来回跑。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建立了养护队,那时资金紧张只能维持现状,保证可以通行,路的标准为四级路。1977年县交通局决定修商柞公路林岔河大桥和麻池河大桥,1978年商州市公路局自行设计金陵寺双拱大桥等三座桥,把南北两岸连接起来,山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杨斜这道川5个乡镇,全长九十华里,人们居住南北两岸,河水潺潺流,两岸人婚嫁,小学生上学都不方便。当地流传一句民谣:嫁女不嫁对河人,宁愿翻山不过河。
    1990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通东南富商洛”的号召下,南北两岸兴起修桥热,把过去简易桥全部修成石拱桥。1994年我回过一次家,看到这道川共修20多座石拱桥,一座座石拱桥像彩虹,给沿河两岸增春晖。
    八十年代起商柞公路正式划为省道,代码108省道,把养护队变成道班,大力加强道班建设,一律砖混结构,6座道班房建得真气派!道班房又给山川增加了一道风景线。九十年代起,这条路开始全面升级,由山区县乡路蜕变为省道,宽度一律不小于7.5米,裁弯取直,路边修水沟,修筑上下挡墙,危险急转弯地带修筑坚固的护栏,尤其南秦河水库上面那段路全部修筑防护栏,路基小溪横穿的建涵洞,消灭过水路面,水库上面那段路又打了两个小隧道,栽百米桩,里程牌,路标,路面平整达标,经过几年改建,大中修,由过去70里缩短为60里。人变路,路变人,山区道路变省道,人们对杨斜有了新的认识。后来从麻池河赤水峪到林岔河椒国沟一带发现了20多里长的钨矿带和秦王山黄金矿,杨斜人惊喜若狂,镇上干部积极出谋定计,让山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经几年改建,路基稳定,线型畅。本世纪初,商洛市公路局采取果断措施对商柞路全面摊铺沥青,实现黑色路面化。铺完油路,两边水沟全部浆砌,水沟畅通,划线机又给路面划标志标线,黑色路面镶嵌白线,格外显眼。这条路升级后从镇到城不到两小时,如今,高速公路又通车了,窄的川道,流淌的汝河,宽阔的公路,我有感而发:真是“一条公路通山川,汝河两岸好家园。青山碧水好风光,村美路畅奔小康。”
                                           (作者系省公路局物资公司退休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