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中,我与家人围坐餐桌旁,细数我大学毕业数年间,独自在外工作的点滴:“爸妈,你们不知道,一个人在外多不易。没朋友,没亲人,大城市消费高,挣的钱总不够花,每天还得省吃俭用。而且工作超忙……”母亲边听我诉苦,边夸我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对我的心疼。父亲的脸色却渐渐沉了下来:“行了,你这才出去几年,就喊累了?你们现在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回家多方便,我们那时候离家那么近,周末才能回去。”听着父亲的话,我心里有些不快,感觉自己的苦楚没人理解。但不可否认,回家的路确实越来越方便了。记得小时候,从延安到西安玩,要坐大巴车,将近十个小时,从早到晚。后来有了小汽车,时间缩短到八个小时。高速公路通车后,只需五个小时。再到动车、高铁的出现,现在回家不到两个小时。想到这些,我不禁有些愧疚。但我还是忍不住反驳:“现在科技发达,路越修越好,当然比以前方便了。你们小时候,没车也离家不远,走路回家不就行了?”父亲夹起一块土豆,就着米饭送进嘴里,缓缓说道:“你还记得小时候去外公家坐的驴拉车吗?”父亲的话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20年前。外公家在延川县的山上。一次寒假,我和母亲准备回外公家。那时雪大,山路陡峭且是土路,雪后难行。外公赶着毛驴拉的木头车来接我们。那是我第一次坐驴车,毛驴喘着气,走走停停,偶尔脚下打滑,我吓得紧紧抓住木框。母亲则在一旁安慰我,说她经常坐,不会有事。但她还是紧紧拽着我的衣服。直到上了山顶,我们才松了一口气。母亲说,山里路不好走,下雪天更难走,外公年纪大了,容易滑倒。冬天吃水买菜全靠这辆车。我出生后,母亲也是坐着这辆车回家的,因此落下了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想到这里,我无味地嚼了两口饭咽下。父亲接着说:“小时候,只有县城的路修得还可以。村子里的路都是大家走出来的。上学要翻两座山,雨雪天就没法走。为了学业,大家都住在学校。”我好奇地问:“那现在呢?”父亲放下筷子抬起头:“现在好多了。村里都通了路,外婆的村子,路从山下一直修到村里。前两年,脱贫攻坚的干部去村里,说要联系人收购他们种的枣和苹果,村里人都高兴坏了。以前这些都要背下山去卖,现在路修好了,收购厂家直接开车进村。大家攒了点钱后,都买了摩托车、拖拉机、电动三轮。你舅舅家今年都买了小汽车。路修好后,装电线杆的、铺天然气管道的、铺水管的都能进来了。也有投资商在村里开了枣和苹果的加工厂,每天都有进村拉货的车,外面的商贩也会带着生活日用品进村摆摊。”听着父亲的话,我心想,这还真是把“要想富,先修路”具象化了。我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父亲碗里,对父亲说:“有空我们开车回村看看吧,我也想看看那时候只有毛驴能走的路,现在变成什么样了。”父亲看着我欣慰地点了点头。窗外,汽车在柏油路上飞驰,不知是离家的游子还是归乡的故人。路网如织,织出了繁华盛世;灯光闪烁,照亮了那段乡路。 (作者供职于华阴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