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 娜在岁末年初的温馨时光里,有一种味道,它超越了食材本身,承载着家的温暖与爱的传承,那便是炸制出来的“年味”。在陕西,家家户户过年前的一项传统习俗便是“过油锅”,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段段温馨记忆的串联。所谓“过油锅”,就是将豆腐、红薯、肉丸、素丸、小酥肉、高力肉、带鱼、鸡块、麻叶等各式各样的食材,在热油中翻滚至金黄酥脆。这些经过油温洗礼的食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仿佛每一口都是对“年”的深情呼唤。炸好的麻叶,成为了大人小孩消遣的零嘴;而那些肉类,则成为了过年期间蒸碗、烩菜的主角,让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家的味道。从小到大,从娘家到婆家,尽管年关时油锅里翻滚的食材有所差异,但那份在油锅里传承的“年味”却始终如一。它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家”的味道、“心”的守候、“爱”的传承。小时候的年味,是全家齐上阵的欢乐时光。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与祖父拉动风箱的声音、祖母忙碌的身影以及全家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那些年,物资虽不充裕,但那份乐在其中的幸福滋味却无比珍贵。腊月里,我们数着日子盼过年,从“五豆饭”到“腊八面”,再到腊月二十三敬“灶神爷”,年味逐渐浓郁。祖母每天忙里忙外,为过年准备各种吃食,“过油锅”则是压轴大戏。全家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准备食材到炸制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炸好的食材被整齐地码放在案板上,金黄酥脆,香气扑鼻。我们迫不及待地捏一个这个,拿一个那个,吃得津津有味。祖母则会用这些炸好的食材做一顿香喷喷的烩菜,让我们大饱口福。夜幕降临,剩余的炸品被收纳进竹笼,挂在厨房木梁的铁钩上,静待着过年的到来。长大后的年味,是父辈们互帮互爱的深情厚谊。随着岁月的流逝,祖父祖母相继离世,但“过油锅”的传统习俗却得以延续。父亲母亲学着祖母的样子,每天计划着张罗年货,“过油锅”依旧安排在年关最后一两天。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奏响了家的温馨。炸制前夜,我们各司其职,为第二天的“过油锅”做准备。炸制当天,厨房里热闹非凡,父亲负责炸制,母亲当助手,一种食材接一种食材地入锅翻滚。炸好的食材被一一敬奉给祖父祖母后,我们姐弟俩也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母亲在保留祖母传统炸品的基础上,还创新了炸带鱼、炸高力肉等新菜品,让“过油锅”更加丰富多彩。除夕日,二爸从城里回来祭祖,并带来大包小包的年货。临走时,母亲和三妈也将自家做的炸品、手工馒头等装成大包小包给二爸带回城里去。父辈们那种相濡以沫、彼此牵挂的手足情,在置办年货中得以感怀,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家的依恋与传承。出嫁后的年味,是婆家人温暖至极的爱护与重视。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心中难免有些忐忑。然而,当踏入婆家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忧虑都烟消云散了。迎接我的是婆家长辈的嘘寒问暖以及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那翻滚在油锅里的小酥肉、条子肉等食材,又被配以各种调料蒸制而成的蒸碗,让我瞬间找回了久违的年味。年夜饭席间,家人的关怀与热情让我倍感温暖。大伯的细心举动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他手写了一份详细记录着从婆家回娘家的长途班车车次的小纸条塞给我,让我在春节期间能够顺利回家过年。这些年来,从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融入到另一个幸福温馨的大家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婆家人的关爱与重视。这种孝敬长辈、兄妹患难与共、关心关爱晚辈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油锅里翻滚的幸福味道中得以传承。一年又一年,油锅里的年味儿不断,它不仅是一种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传承。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与温暖,将这份“年味”代代相传。 (作者供职于西镇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