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期 第23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高台上的秦腔
新闻作者:

  文 / 吴石开
贾平凹先生在《酱豆》中写过一种状态:当新的腹稿正在酝酿创作时,他起床后枯坐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在脑海中回忆梦中各色人物,思绪伴随着焦躁,任何外界关怀都成了干扰。这种蓄力预备的状态,让我想起秦腔大戏的准备——紧张有序、配合默契、各执其事、角色分明。
古话说“高台教化”,指的就是在高大的戏楼或简单的露天舞台上,以戏曲为主要形式的表演。它传扬着忠孝节烈,演绎着那些典型的历史人物故事。看着舞台上彩唱的演员们粉墨登场,有的戏我能判断出名目,有的则不行。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喜爱之情却从未减少。
露天高台原本没有字幕,但如今也装置了显示器滚动字幕。这种做法更有利于传统艺术被多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理解,不至于被戏谑者形容为“如秦川大地尘土飞扬”。如果听不清唱词,也看不清高密度扬尘后面的内容,那岂不是可惜了大秦之腔的艺术魅力?
秦腔被称为“吼”,这形容的是它行腔的力量感、穿透性与强化度。在徽班进京之前,秦腔是京剧源流母体的一部分。它以关中方言演唱,声音铿锵厚实。在传承方面,专业院团排演了多部青春版大戏,比如青春版《周仁回府》。这部戏由李爱琴老师的弟子、青年演员杨升娟饰演周仁。她从报讯、义替、被屈、殴打、哭坟,直到洗冤,将周仁的形象演绎得曲折动人、慷慨激昂、层次分明、人物活现。从任哲中、李爱琴、李小锋,再到杨升娟,看到这样的传承,不禁让人感叹“后继有人”。
在非遗春节的舞台上,秦腔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春节期间,各地纷纷举办秦腔展演,如“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中的大规模秦腔演出,名家名团齐聚,为观众带来《铡美案》《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让观众在秦腔的高亢激昂中感受浓浓的年味。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露天高台与室内舞台虽略有区别,但殊途同归,它们都是没有隔着屏幕的观看方式,真实且直接。而屏幕式的观看,比如电视或手机,其艺术呈现已经弱了一个层次,变得间接。如果单从“教化”的角度来说,面对高台的观看就如同耳提面命,既有视听记忆,甚至还有肌肉记忆,可以深刻入心,经久难忘。
继承传统,才是谈论创新的起点。继承的底线如同行路人不能丢行李、丢东西一样,起码要全数继承,不能减损。面对岁月积淀沉厚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耐心、虚心、专心、潜心。传统文化的先辈们当得起“绝学”与“往圣”的称号。
“今月曾经照古人”,一位老师曾说,细想想,我们和古人共有的东西原本就不多,所以更要珍惜。身为秦人,对秦腔的基础性了解是必要的。只有了解它、接近它,进而感知它的魅力与微妙,才能逐渐变得不陌生,最终不会忘记。
最后,推荐一部老电视剧《大秦腔》,它与秦腔有着扯不断的纠葛关联与爱恨情仇,值得一看。
 (作者供职于西商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