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期 第23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记忆中的社火
新闻作者:

  文 / 张西棉
社火起源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远古时期的劳动人民通过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祈求农业丰收、消除灾难,期待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在我的记忆深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过年,是孩子们最殷切的期盼。过新年意味着穿新衣、吃糖果、玩鞭炮、走亲戚、领红包,当然,还有看社火。那时候,每年从正月初十开始,县城的街道上就会热闹起来,每个大队或公社都要出表演节目。家家户户,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领到任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台楼就搭在县城的大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全部戒严,只有行人可以进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场面非常壮观。
父老乡亲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年度盛会。小孩子个子低,实在看不到表演,很多就被架在父辈的脖颈上,这也成为人群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随着震耳欲聋的鼓乐声,社火表演终于拉开了帷幕,人群也瞬间骚动起来。大家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走来的表演团队。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鼓乐、舞龙、斗狮、高跷、秧歌、曲艺、杂技等,其中最能渲染气氛的当属锣鼓表演。
锣鼓表演俗称“敲家伙”,鼓、镲钹、锣等乐器天然组合,其声铿锵有力,激昂顿挫,令人热血沸腾。春寒料峭,残冰未消,微微寒风中,只见头顶红绸、身穿红装的鼓手们神采奕奕,甩开膀子奋力挥动鼓槌,精气神十足。阵阵激奋的鼓乐传向四面八方,欢快的气氛被渲染到极致。紧接着,铁芯子表演登场,各种历史人物故事被真切还原。
铁芯子选用五、六岁以下的幼童,他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戏服,画着各色脸谱,扮演传统英雄人物,被绑扎在3米多高的铁杆上,由年富力强的壮汉托举着表演。有的铁芯分好几层,不同的人物造型各异,有的扮相还带有转轮,可以自由旋转,照顾到各个方位的观看需求。其中,《西游记》的人物装扮尤其惹人喜爱,猪八戒肥头大耳,孙悟空舞动金箍棒,都让孩子们艳羡不已。形形色色的大头娃娃摇头晃脑,憨态可掬,从人群中穿过,动辄会猛地凑到围观者面前,吓得小孩哇哇大叫,人群顿时一阵哄笑。
社火作为一种千年习俗,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社火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演变成一种健康、活泼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年过年,老家的社火表演在正月里就上演了,各个街镇轮流在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的终南剧场闹社火。山为屏,地为席,锣鼓家伙敲起来,舞龙斗狮,热闹非凡,年味十足。
社火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劳动人民驱邪避害、迎新除旧的美好愿望,也展现了盛世风貌和民族文化精神。它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传承和发扬。 (作者供职于西安市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