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水波中的栈孔,山道条石上的车辙,两千年的遗迹在大秦岭的褶皱里呈现出一幅斑驳的古代路网图。穿越秦岭的蜀道与商洛古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工程的奇迹,也是中华文明的实物见证。这些嵌在绝壁间的道路,无声地讲述着阻隔与沟通、征服与共生、贸易与繁荣的故事。在秦岭东路,武关道、蓝关道、子午道将中原文明的礼乐典章输向荆楚。丹江航道载着南方特产逆流而上,商於古道的驿站里,货物相通,人迹板桥。在秦岭西路,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惊心动魄的艰险沟通巴蜀,诸葛亮北伐的运粮车与李白仗剑出川的脚步,在栈道上写下不朽的史诗。正是这些古道,让《诗经》的“蒹葭苍苍”与《楚辞》的“山鬼窈窕”熔铸成唐诗的万千气象。现代测绘技术揭示:在没有等高线图的年代,古人精准选择了地质最稳定的山体线形,七盘关的坡度与二级公路惊人一致。这些镌刻在山岭绝壁间的智慧,与古老的道路营造法式相呼应,筑路的基因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如今的国省干线与地方公路仍然沿用当年的路线。近年来,公路人在这些古老的通道中深耕文化资源,发展出热门的旅游线路,古道在迭代更新中依然保持着活力。这是筑路者、护路人和驿丞们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共享过一样的秦岭明月、山间清风。“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慨叹早已化作车窗外的流光掠影,文化传承的意识却没有被速度斩断:高铁、高速公路绕开栈道遗址,筑路人小心保护着摩崖石刻,公路景观与服务区热情地讲述着古道的故事。秦岭深处的护路人代代相继,他们的子孙正用北斗卫星监测着古道的地质灾害……从栈道到高铁,从烽火台到5G基站,历史的辙印没有远去,它们以文化基因的方式在时代的血管里奔流,而这所有的穿越终将沉淀为文明的年轮。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