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李 虎穿越秦岭最壮观的道路,就是古蜀道。古蜀道最壮观的主干线是褒斜栈道,正如李白《蜀道难》所描写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古至今,不断地升级改扩建,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路上有很多古代驿站,是蜀道重要的中转站。南来北往的商旅、诗人、官员、部队在那里歇脚休息住宿,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故事。无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的大军,还是诗仙李白都在驿站停留过。明清时入川驿路仍走褒斜道,在宝鸡至褒城间设驿11站,计有陈仓驿、东河驿、草凉驿、梁山驿、松林驿、留坝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开山驿,全程630华里。明清经济繁荣,驿站的作用也更加突出。马道驿遗址至今还能找到,在汉中留坝县马道镇,姜眉公路边,宝汉高速公路也从旁边经过,群山巍峨,风景优美。在一座石碑上,我发现了马道驿的历史,周围还散落着一些古代石刻。一条小河流过,河上有座铁索桥,叫樊河桥。据《马道驿樊河桥记》记载,刘邦大将樊哙修建了此桥。马道历代均设驿站,清康熙《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又有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水出焉,注于褒水。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哙所创云。”清初张邦伸《云栈纪程》记载:“马道驿备驿马五十四匹、马夫二十七人、协济二人。”可见马道驿是官方经营,有编制,有设施设备,是栈道上不可或缺的补给站。那时马道驿规模很大,已经发展成一座集镇。旅馆、马棚、茶馆、饭馆、酒楼、草料场一应俱全。这些废弃的建筑石雕,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很多朝廷大员、文化名人都在马道驿留下诗歌,比如《马道驿丞歌》:“马道驿臣八十五,身寄西秦家东鲁。耳聋齿脱鬓如霜,出入逢迎状伛偻。路接青桥与武关,栈道崎岖无与伍……”作者是明朝兵部尚书张佳胤,他还是诗人,诗坛后七子之一。他告老还乡途经马道驿,遇到一位85岁的驿站主管,是山东人,有家回不去,依然工作在基层一线,令人十分感慨。从诗中,我知道他沿途还经过了青桥驿和武关驿。还有吴振棫写的一首《马道驿夜坐作》:“侧侧春寒向暮生,帘垂镫暗不胜情。拥衾消尽红尘梦,一夜山泉带雨声。”吴振棫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人,当过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朝廷重臣。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宿马道驿,历程收入其著作《秦蜀驿程记》及《后记》,沿途写诗很多。性灵派三大家之张问陶一生六经栈道,遍访名胜,留诗数百首,其中有《由马道至武关即目》。马道驿最有名的古迹是萧何追韩信处,有古碑亭,一碑刻“寒溪夜涨”四字,嘉庆十年马道驿丞黄绶立。另一碑刻“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落款为大清乾隆八年。话说当初韩信在刘邦手下得不到重用,选择了逃跑,萧何去追,正好溪水上涨,阻挡了去路,萧何这才追上韩信。他立即给刘邦报告,说这是位大人才啊,于是刘邦建拜将台,授予韩信大将军印,接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建立大汉王朝。历史常常因为一些偶然的小事件所改变,因此有“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家四百年”的说法。古亭、古碑、古桥、古树,山上还有一座古庙,让人发思古之幽思。你想,古时司乘旅客一路劳顿至此,突然发现改变历史的古迹,自然流连忘返激发兴致,由此催生了探索发现的旅行产业。乾隆嘉庆年间,文化人特别喜欢访碑,碑学兴起。留坝栈道边又修建了更为庞大的张良庙,历史遗迹很多,香火十分旺盛。下一站就到了汉中府,还可以探访望江楼、拜将坛、武侯墓、石门摩崖等三国两汉名迹,通过实地考察,印证书本错漏,更加理解栈道的非凡意义。兴致更浓,诗兴大发,留下许多诗词楹联石刻。顺道吃点热面皮、菜豆腐、核桃馍等特色小吃,更加不虚此行。在那时,旅行经济就已兴起。过了马道驿,出了石门栈道,就到了褒城县,褒城驿在唐朝的时候规模非常庞大,设施极为齐全,建筑雄伟,具备吃住游一条龙服务,号称天下第一驿,诗人元稹曾经七次经过在此住宿,留下很多诗篇。褒斜栈道通往成都,是前往祖国西南的主干线。翻越秦岭,前往祖国东南的主干线,主要是蓝关道,经过现在的商洛地区。其间,也有不少驿站,比如著名的蓝桥驿,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诸如蓝桥相会等等。通往江南佳丽地,一路交通更为繁忙,韩愈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广为传唱:“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元九就是元稹,那时候的诗人不是在路上,就是在驿站。驿站最有名的诗歌当属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座驿站位于秦岭以南的商州,诗人对驿旅生活和心情有细致精妙的描写,是驿站文学的精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晨曦初露,鸡鸣轻唱,古朴的茅屋和木桥上,凝结着微霜,旅人经过留下脚印,多么富有唯美的诗意。难怪扬州八怪的郑燮都要盗用此词,号称板桥居士,人称郑板桥。但是诗歌终究是诗歌,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我不知道。就像商山早行这首诗,具体的写作地点和驿站我不知道在哪里一样。直到今年的一天,我走西商高速,经过板桥收费站,我才知道板桥是一个地名,商州板桥镇。我突然想起那首诗,这就是商山早行的写作地点。这里当时有一座驿站,景色非常优美,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每一个字都不是白写的,每一个字都有出处,因此更加叹服古人,原来这神来之笔确有出处。我看见周围的山川村落、小桥流水依然还是那么的古朴,就像诗中描写的一样。就这样,我有了新的爱好,一发而不可收拾,我就像白居易、元稹一样,不是在路上,就是在驿站,寻找前人的足迹,寻找秦岭驿站,探寻古代文化。 (作者供职于服务集团关中东事业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