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本是儿时一首启蒙古诗,从前不解其中意,只觉朗朗上口,感慨杜牧的文采,直到我亲自走过那条子午古道,才真正体会到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路,带给人们多么大的生活希望。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然而也阻隔了南北的交流。尽管抬头便是直冲云霄的巍峨,但没能阻止人们对山那边的向往,所以有了子午道。子午道最早出现在秦汉以前,它自长安直向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作为官道虽然略晚一些,却是随着长安城的兴盛而热闹起来,历经几朝修复,其交通作用持续不断。在设立子午关后,一度成为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进攻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成为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攻打长安的通道。根据古道附近村子的传说,这条路就是唐天宝年间送荔枝的道路,正是这条路让四川的荔枝端到杨贵妃的桌上。因驿马飞驰急运,诗圣杜甫有了“奔腾献荔枝”的忧国忧民之叹,杜牧有“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无奈之叹。再多的感慨和愤恨,依旧没挡住时间的车轮碾过,昔日帝王将相早已掩入黄土,子午道却承载着旅人的脚步、商人的钱袋和村民的生活,继续前进。如今这条路上最热闹的是广货街镇,辛勤的村民顺着子午道将秦岭的特产带下山,又倚着子午道将山货摆在行人眼前。沿路售卖的茯苓、五味子蜚声省内外,香菇、蕨菜等山货也是过往行人购买的重点。飘着烟火气的腊肉豆干总是诱惑着肠胃,停不下地“买买买”。深秋的山休息得早,不忍过分打扰,我开着车,顺着子午道的指引,一路向家的方向奔驰,广播里响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呀,路在脚下,脚下有生活,生活在路上。 (作者供职于兴平西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