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0期 第233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0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唯其深邃 方显平静
新闻作者:

文 / 杜会琴
通过阅读《巨流河》,我认识了世纪老人齐邦媛,再通过对她一生的了解,我又产生了一种崇敬、痴迷的情感,在又一个3.8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愿意以虔诚的文字致敬这位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的非凡女性,愿她爱国爱民的炽热情怀、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激励和思考。
齐邦媛,1924年2月出生于辽宁铁岭,父亲齐世英因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兵败巨流河而被杀,齐世英等其他跟随者被迫开始往南方逃亡,就是在这样流离失所的恶劣环境下,齐邦媛开始见证近代中国的苦难历史。他们一家相继逃到了北京,后来又来到了重庆,齐邦媛也上了中学。后来,又上了武汉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主攻诗歌,虽然整天生活在吃不饱饭、被敌机轰炸的条件下,但是孩子们学习的劲头很大,因为校长张伯苓先生说的“中国不亡,有我”的激励深入人心。年轻的齐邦媛怀揣一颗好学上进,教育救国的心,不仅学业有成,也逐渐形成了热爱、沉静、客观,坚守这些珍贵的性格特点。
1947年,在国共战争的战火中,齐邦媛到台湾开始从事文学工作,在台湾大学,她从白手起家到完善了一整套中学大学的教材和设施,齐邦媛从事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等多种工作,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翻译推介至外界,对中西文化交融,卓有贡献。在台湾,齐邦媛被誉为“永远的齐老师”。称得上是台湾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在齐邦媛卓越扎实的事业成就之外,叫人唏嘘不已的是她的初恋。当时有一个抗战遗孤张大飞,因和齐邦媛的哥哥是同学所以会时不时的来到她的家中。这个目睹了父母悲惨离去的男孩子沉默寡言,但是心思细腻,他曾在大风大雨里背着她下山,也曾在参军走时送她《圣经》,希望“她有可爱美好的未来”。在参加了飞虎队后,这两个沉默的年轻人一直用书信交流,他们谈了很多,却唯独不谈爱情。从后来张大飞给齐邦媛哥哥的信中,齐邦媛才知道了缘由:原来张大飞深知自己是随时都可能牺牲的,他不愿意用没有未来的承诺去绑住齐邦媛。张大飞后来在飞行中为了掩护战友的飞机牺牲于河南的上空,只把无尽的遗憾和伤痛留给了齐邦媛。张大飞的一生如昙花一般,短暂、洁净、高贵,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6岁。但是,他的品格却影响了齐邦媛的一生。
在齐邦媛漫长的一生中,影响她最多的是中学时的孟志荪老师、朱光潜老师,他们将美好的、悲切的、含蓄宁静的文学情怀传授给她,开启了她年轻的双眼,使其一生走在人间,学会观察、了解,永不盲从。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自幼受限于时代、性别与体能,是一个很安分的人,很早爱上文学,书中自有天地。” 她的父亲曾到德国海德堡读历史哲学。他告诉她:“过度的允诺都是有问题的,过度的热情也是有问题的。”正是这些来自父亲和师长的教诲使得她虽身经战乱但始终心怀洁净,虽生在乱世但始终平静淡定的生活。结婚时她的丈夫罗裕昌只是一位普通的铁路工程师,婚后他们养育了三个孩子,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上都始终相互扶持,彼此成全。他们用真诚和善良把家庭经营成了可以滋养彼此的港湾,也促使夫妇两人日益成为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人。
齐邦媛81岁开始写作《巨流河》,回首两代人从巨流河飘落到哑口海的家国故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回忆史,也是上世纪整个中国在苦难中抗争的一个侧影。2024年3月28日,她以100岁高龄溘然长逝,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她经历过国家的屈辱,见证了列强的残暴,童年生活可谓是颠沛流离,却有幸遇到了有新思想的父亲,有见识的老师,最有幸的是竟然完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终于有了用毕生所学造福于社会的机会。她的一生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为女,为妻,为母,为师,她都用尽了全力,也交出了令人尊敬的答卷。她的痛苦属于时代,她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却是我们无尽的财富和榜样。
 (作者供职于商洛市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