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2期 第234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5-03-1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蜀河慢板
新闻作者:

 文 / 张 辉
旬阳境内山川锦绣绵延、四时分明有序,盈盈汉水在其腹地蔓延铺展开来。沿太极城与汉江并行东下50余公里,蜀河古镇渐入眼帘。
蜀河古镇,拥汉蜀二水,携秦风楚韵,如人间胜境,穿越千年烟云,繁畅芳华,靓丽不减。
这里群峰拱卫,所有的民居缘溪而建,错落有致。世代为邻的居民生活有序,舒缓有度,透着一股迷人的岁月静好。
晨雾稍散时,站在蜀河古镇渡口。赭色石阶浸在湿漉漉的晨光里,一级级伸向江面,像被风掀开的旧书页。隔岸山影朦胧如未干的墨迹,货轮汽笛声劈开江面的寂静,恍惚间如看见三百年前千帆竞发的影子,桅杆上挂着鄂陕商帮的三角旗。
这座汉江与蜀河交汇处的古镇,天生就带着水纹的褶皱。青石板街是凝固的波浪,被数百年脚步磨出釉质的光泽。杨泗庙朱漆斑驳的戏台前,几个老人正支起竹凳,茶壶嘴飘出的白汽在空中画出弧线。他们用方言争论着乾隆年间黄州馆的砖雕到底是“八仙过海”还是“麻姑献寿”,檐角风铃忽然叮咚作响,惊起一群灰鸽掠过黄泥夯筑的马头墙。
黄州会馆的藻井还悬着当年商贾们的野心。我仰头数着八角藻井里的蝙蝠木雕,突然听见木楼梯吱呀作响。守馆的老者端着搪瓷缸踱下来,指给我看正梁上模糊的墨迹:“道光七年冬月,黄州众商捐银三千两”。他说这话时,阳光正斜斜切过雕花门扇,在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阴格子,仿佛那些押着漆器、桐油逆流而上的商船从未消失。
晌午的市集在河街铺开。背篓里的魔芋豆腐还凝着晨露,竹匾上的核桃带着青皮,卖炕炕馍的老妪用火钳翻动炉膛,焦香混着江水腥气漫过来。穿蓝布衫的妇人蹲在石阶旁刮鱼鳞,银亮的鳞片落进竹篮,像收集了一捧碎星星。数十米外的道路上,运砂石的卡车轰鸣而过,震得老茶馆门楣的铜铃乱颤,老板娘却依然不紧不慢地往盖碗里续水,茶汤在玻璃杯里舒展成琥珀色的云雾。
转过福音堂的残垣,忽见青石墙上嵌着“恒源公”商号的铁皮招牌。洋铁皮锈成了苔绿色,民国楷书却依然筋骨铮铮。隔壁老宅的天井里,晾晒的衣物被江风吹得鼓起,蓝印花纹里游着细小的银鱼。穿堂而过的风捎来后厨的葱香,主家正在准备蜀河八大件,蒸笼的白汽漫过雕花窗棂,给砖雕的麒麟蒙上面纱。
暮色初临时登上杨泗庙。飞檐挑着半轮月亮,江面浮起万家渔火。上游新修的彩虹般蜀河大桥亮起灯带,金色光流刺破靛蓝的夜空,而古镇的灯火依然温黄如豆,像深巷里未熄的纸灯笼。晚祷的钟声从福音堂旧址传来,混着远处货轮的汽笛,竟生出奇异的和谐。
暗下来的街巷里,青石板开始反光。打更人的梆子声由远及近,月光在瓦楞上流淌成河。转角药铺的木格窗透出微光,老中医还在称量当归与党参,轻微的响动里,镇子正把白昼的喧嚣慢慢收进樟木箱。蜀河的夜是浸在酒曲里的,所有往事都在此发酵,连江水的欢腾都成了催眠曲。
我忽然想起渡口石碑上的刻字:“上通巴蜀,下达襄阳”。这八个字里藏着多少商贾、纤夫、戏班子的脚印。如今高速公路如银梭般穿山越岭,古镇却依然保持着某种古老的节奏,像江心的漩涡,任时光如流水经过,只留下层层叠叠的年轮。
万物澄澈、江流婉转。如今,商贾如云、千帆争渡的壮丽画卷被时光遗失,渡口码头也早已告别纷忙的舟楫穿梭,唯有悠长永恒的蜀河古镇,依然在川流不息的古老河流中,倒映出岁月肌理里一座名镇不朽的灵魂。时序更替,征程再启。古朴的现代蜀河,于古今的和谐相融中,诠释着千年来文脉生生不息,孕育着一方厚土蓄势待发,走向新未来、走向“诗”和“远方”。
   (作者供职于安康市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