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期 第72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11-1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的陕西情结
新闻作者:叶树青口述 廖善德整理

    我生长在上海,1964年7月从同济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陕西,到省公路设计院从事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我和设计院一起走过了44个春夏秋冬,很多的人和事,时常闪现脑际,让我回味悠长。
    初到陕西,对于我这样的江南人,闯入眼帘的、飘进耳朵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房子半边盖,面条像裤带,锅盔当锅盖,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然而,一些生活的不习惯难题随即而来。我不习惯吃面食、馒头和辣椒,可在陕西野外勘测,所带干粮偏偏多是馒头加咸菜、辣椒酱,只这一项,就让我磨合了好一阵子才适应。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公路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我们参加勘测的大多是三级路。野外勘测作业,我们的代步工具只有一辆大卡车。记得1966年至1969年,我参加了周(至)城(固)线的勘察设计,上山过河,踏勘路线,调查水文,主要靠着双脚步行,且一年中有7、8个月的时间在工地上度过。1969年的冬天,我们又辗转来到陕北,承担府谷县到内蒙古新街的公路勘测任务。寒风凛冽的陕北,河水冰封三尺,气温达到零下20~30℃。我何时经历过这样冷的冬天?那年的春节,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度过。
    野外测设虽然艰苦,但能和老乡聊聊天,说古道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当地老百姓的眼神里,充满的是对路的憧憬和对我们这些公路建设者的无比尊重,也使我渐渐认识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同时对公路勘察设计事业的感情也在日益加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的公路交通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了我工作的新起点。
    上世纪80年代,我有机会参加了国内第一批高等级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西三公路是我国第一批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高等级公路项目,它的很多新标准新要求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的工作挑战,给了我学习更多新知识,新的管理模式的机会,为后来进一步适应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打下了基础。
    1998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陕西迎来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潮,院里陆续更新、引进大批先进的勘测设备仪器,测设方式方法和手段改进了,人的思想观念和设计理念也在发展变化。虽然工作条件改善了,但是繁重的高标准、高要求的设计任务,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够完成。
    2001年11月,我从干了37年的公路勘察设计一线退下来,退休了。接着返聘,又回到了同事们中间。
    曾亦有人问我: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去了,你为什么不回到老家去呢?的确,我的家乡是比陕西发达,发展机遇也很多,我熟识的一些人也有南下另谋发展的。但我想,我从南方来到陕西工作,是这里的山水和人民敞开胸怀容纳了我,激励着我成长,成就了我的事业,这里的千山万水,关中的八百里平原,陕南的秦巴山区和陕北的黄土沟壑地区,都有我留下的足迹和洒下的汗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留下来,用感恩的心,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祝愿陕西的公路事业越来越好,也祝愿我院的工作再创佳绩。

(口述者: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  整理者系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