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敏:人生每一步,步步都作数读余祖军的《在路上》时,母亲打来视频电话,邀我出门看花。近几年来,许是烦心事少了,母亲也多了许多闲情逸致,四处赏花便是其一。如同儿时,母亲能为我寻来许多田间小野果一般,现在则能为我找到家周围的各处赏花点。春天自不必说了,樱花、桃花、梨花、迎春花哪儿都不缺,处处都有看花的去处。夏天时,她能找到趴在墙头的凌霄花,顺着屋檐垂下的三角梅。秋有丹桂,冬有腊梅。母亲想用花香做什么人生的隐喻吗?并不如此,她只单纯觉得,花儿开了,就要去赏。人开心,花可能也会开心,这是两相其乐的好事。母亲的豁达与闲适,是用岁月一点点累积而来的,人生的阅历不能一蹴而就,非得一步步走出来,才算夯实。我有时会想到,在生活里,花就是花,路就是路,人生就是人生,它们含义简单,认知明确。在文学中,花有隐喻,路也有隐喻,人生更有千山万水要跨越,时光有层出不穷的深意要解读。把思考和思想融入生活,变成可供欣赏的作品,那就是艺术。我阅读了一些国内文学作品,发现,不少作家都喜欢描绘童年时期的贫穷与心酸,且都写得入木三分。写出《在路上》的余祖军也有童年,但他的童年却快乐许多。他没有写无穷无尽的苦难,而是把笔墨聚焦在家人的勤劳与团结上,写他们善于思考良策,写曾有过的富裕记忆。他在笔下怀念祖辈,也感谢父辈,在体会生活心酸后,仍然有一颗自强自信的心。《在路上》包含了作者多年以来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通俗易懂,没有故弄玄虚的刻意炫技。他很重视他人的评价,也很珍惜作品每一次得到的殊荣,更多时候,他会以母鸡护雏的心态热爱着自己的作品。作家余祖军对生活与作品的态度,让我想起了母亲。我天然便是母亲的作品,是她以爱和生命浇灌而出的花儿。她从不对我打压教育,总是高兴地说:“你很好。”在亲朋好友面前,母亲一副自信骄傲的姿态介绍:“我女儿很好。”在她的眼里,我或许有许多缺点,也有许多不符合她三观的言行,但她从不过多干预,而是默默尊重、支持。大自然不会腻烦它的植物孩子,作家不会嫌弃自己的作品,而我的母亲也不会在任何时候抛弃我。这样的事情,只是想一想,便觉得幸福极了。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作家脑海中的素材,雕琢的文字,又会加固那些过往点滴,并带来新的作品与记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是生活的作家,像母亲去寻找花香,或只做自己,去完善大大小小的期许。反正,我们总在向前,怎么选择都没有关系,毕竟人生每一步,步步都作数。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刘燕:交通人的沉思与共鸣读完余祖军的《在路上》,我仿佛随着作者的笔触,踏上了一段充满思考与感悟的心灵之旅。这部短篇小说集,以真实又富有诗意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让我身为交通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书中的故事多姿多彩,涵盖了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以及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题材。但最令我动容的,还是那些反映陕西公路建设的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公路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面对崇山峻岭,不畏艰难险阻,用汗水和智慧开辟出一条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这些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以及同事工作的影子,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现代交通人,我深知公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是连接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每当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我总会想起那些为公路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余祖军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公路建设的艰辛与不易。书中有一段描写特别让我共鸣:“他们用双手捧起黄土,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韧铸就未来。他们的身影在烈日下、在风雨中,是那么地高大而伟岸。”这段话,仿佛就是对所有交通人最真实的写照。面对着尘土飞扬的工地,面对着繁重的施工任务,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交通发展的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交通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如何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交通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永远不会改变。《在路上》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交通、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沉思录。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交通的意义与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作为交通人的身份与使命。我将带着这份感悟与责任,继续在交通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供职于兴平西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