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 静周迎春的《大路朝天》是一部纪实性作品集,记录了陕西公路建设发展历程,记录了公路建设者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英勇事迹,深刻阐述了公路建设、交通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对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起到的极大促进作用。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地理资源、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地质水文、气候和农作物、地震灾害、桥梁、隧道等相关资料,通过走访基层领导、当地村民、公路建设者,以严谨的态度,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具体的数据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建设场景,使作品内容真实可信、故事性和可读性增强。书中还配有大量现场感很强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更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部书有几个显著的特色比较吸引人阅读。文章结构分明,人物形象比较饱满,善于通过具体事例来丰满人物,故事性强。书中着力塑造了一大批陕西交通建设者的形象。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党和政府修建公路的坚定信心,在秦岭腹地、贫困地区,文化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相对封闭。作者写出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秦岭作证》中管理处工作人员与上万建设者顶烈日、冒酷暑、抗风雪、斗严寒,以苦为乐,以路为家。柞小高速项目经理石明生连续奋战15个月,被亲切地称为“农民经理”。项目副经理李宝清强忍病痛坚持工作,沥青拌和站站长梁礼旺带领团队连续生产,确保产量大幅提高。文字很有张力,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周迎春是记者也是作家,文字的表现力很到位。不管是写人还是写景,写事还是写工程,都有创新写法,读后身临其境,现场感爆满。如:“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不是肥猪想坐轿,只怪山上没有道。”(《走出泥泞奔小康》)诙谐幽默,让人看了很舒服,很轻松,又很心酸。又如:“‘绿水青山蔚蓝天,白墙青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伴长虹。’小康高速公路蜿蜒穿行在秦巴群山之间,跟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自成一景,堪称是一条精品路、环保路、景观路,蔚为壮观。”(《秦巴通衢》)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带来震撼。又如:“奇峰险峻、雄伟壮丽的秦岭,以分隔黄河、长江水系和划分我国南北气候带,而成为闻名中外的名山大岳,历来都是人们观光旅游的风景胜地。但秦岭东西横亘,绵延千余公里,成为隔断南北的交通桎梏。‘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唐代诗人贾岛《题安业县》和欧阳詹《题秦岭》的咏叹,真实地描绘了秦岭天险阻挡南北往来的状况。”(《秦岭作证》)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部集子贯穿着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性强,语言生动。故事性比较强。报告文学具有故事性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修路“愚公”宋生贤》一文。古代有愚公移山的传说,山是自然阻隔的象征,而“移山”则是对抗命运的隐喻。宋生贤的修路行为,是对愚公精神的现代化重构——他不再执着于“移山”,而是通过“开路”实现突破。这种转变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的认知转变。在神话里,愚公的胜利依靠神灵干预;而现实中,宋生贤的成功则依靠粮食增产、技术改良(如铁拖耙的发明)和家庭协作,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农民从“靠天吃饭”到“人定胜天”的思维进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宋生贤的修路计划酝酿了15年,这漫长的筹备期暗含着一个残酷现实:在市场经济尚未深入山区的年代,农民改变命运的唯一资本仍是土地。他通过梯田改造积累粮食资本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农村发展初期“以农养工”的模式。这种个人奋斗与时代进程的共振,让他的故事超越了道德楷模的层面,成为观察中国农村改革史的鲜活例证。掩卷沉思,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交通的持续改善,人们更便捷地欣赏到全省各地的美景,享受交通发展的红利。《大路朝天》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陕西交通历史变迁的珍贵史料。作品通过展现公路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和交通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励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