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期 第72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11-2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道工三盼
----------来自公路一线的职工呼声      
新闻作者:文 / 汉 秀
    常年栉风沐雨,在高原大漠山崖沟壑养护公路的养护道工,目前最焦心的有三盼:
一盼:工资能长点儿
    随着物价飞涨,养护道工原有的1000至1500元的月工资开始不够用了。养护道工中,年过四十的,都是家在农村的“一头沉”,多为两三个子女;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大都是单职工,多数一个孩子(个别两个孩子)。如此三至五口之家,仅靠一个人的千把块工资,连生活的最低温饱都吃紧,更不要说奢望供孩子上大学、在城里买房子。今年以来,党政部门和其他一些行业增加了千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费,而公路部门却迟迟未见音信。社会雇佣民工工资每天都涨到了七八十元乃至上百元,而道班工人的工资算起来每天只有四十左右。公路沿线的一些农民纷纷议论,道工整天在路上干重体力活儿比农民重得多,收入却远不及农民。甚至公路沿线的饭店见道工就餐多数只点一碗素面,态度冷漠,迟迟不肯端上来。鱼河道班48岁的王世林,家居农村,每月1300多元的工资,女儿公路中专毕业找不到工作,儿子又考入大学,老母亲今年病逝前住院治疗花了大笔医药费,如今累计欠债3万多元,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横山墩渠道班39岁的道工魏平利,家住横山城关镇,妻子没有工作,且患有慢性疾病,一个儿子今年16岁初中毕业后上了职业中专。去年在城郊区农村建了楼板房,借贷5万多元,靠他一月1219元的工资,愁得他不知何时才能还清。
二盼:子女能就业
    养护道工往往家住穷乡僻壤山沟荒漠,孩子大都就近在农村上小学中学,这类学校学习条件及教学质量差,一般很难考上重点高中。虽然年轻些的职工将孩子设法转在县城上学,但多数因缺乏管教而学业欠佳。因此养路道工子女初中毕业即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居多,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加之养路工人成天钻在山沟沟与泥土石子打交道,社会接触面窄,就业渠道少之又少,造成子女就业十分困难。他们当中不少人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顶班当道工,可是近年来也因道工人员膨胀而难以如愿。定边公路段蒙海则道班滕忠山,儿子上了初中,女儿公路中专毕业,给工程队打工待业,他一心盼望能安排女儿来公路道班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养路道工的定边公路段道工李俊亮,现有公路中专毕业的一儿一女待业。他虽然退休了,可还常常来道班帮工,出谋划策贡献余热,心心念念着他养护了大半生的公路。他更盼望有朝一日能安排孩子继承他热爱的养路事业。诸如此类的职工有许多,他们别无所求,只希望也只能靠组织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三盼:病有所治老有所依
    养路道工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公路,他们中为数不少老了病了之后,却生活艰难。一是好多职工因长期劳累及风餐露宿患上了肠胃病、腰疼病及肝肺方面的职业病,靠医保报销药费,治疗难以维系,仅按医保规定属于个人承担的那部分就承担不起,如果罹患重特大病就更难以承担。定边段好班长郭跃,患肺结核带乙肝5年来,时好时坏不时需要住院治疗,除医保报销之后属于自己承担的十余万元巨大医疗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亲戚朋友们的钱都借遍了,他都再没法张口再借了。段上也曾发动职工捐过款,每年挤出部分资金予以补助,但还是离还清药费距离还是很大。子洲公路段道工张宏伟3年前做了胃癌切除手术,一直坚持上班维持治疗,每年仅他自己承担的医疗费近就万元,他一直向亲友贷借,不敢用好药治疗。道工钟兴元、杜承荣、曹庆红患腰椎间盘突出和增生,却还一直坚持上班,为保证吃药,连吃饭都降到最低标准。二是养路道工至今尚未纳入社会统筹,养老金无着落;三是没有一个好的居住养老之所。多数道工家居偏远农村,家居县城或在县城有住房的寥寥无几,而偏远农村如今留守常住的农户已经为数不多,大都转移到城里去住了。由于长年守在公路上作业,社会交际少,甚至亲戚朋友往来亦少,尤其缺少有共同语言的伙伴。好多道工退下来时间不久便在孤独寂寞中患病早逝。
    有鉴于此,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从长计议,悉心关心养路道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尽快落实道工的工资待遇特别是生活补贴,缩小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工资落差;二是能够适当给道工子女就业予以倾斜政策,特别是设法安排模范职工及老职工子女就业;三是希望在县城里建设道工养老院对那些老无所养、缺乏照顾、生活特殊困难的重特大病号和老职工予以特别照顾,让他们病有所治、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同时希望修建道工住宅楼专门解决家居农村道工子女进县城上学的住房问题,让年轻道工后顾无忧,全身心投入公路生产。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