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期 第73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12-1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美丽之路
新闻作者:徐建政
    路,既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文明的标志。
    三十年的岁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却给素有“三圣故里,华夏之根”,“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的渭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众多的亮点中,国省干线公路的变化更是特别引人注目,令人欣喜。当你乘车奔驰在渭南境内近800公里的干线公路上时,你感到的不仅仅是四通八达、平坦舒适和快捷便利,而且会有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享受,你会为沿线美丽的花木,满眼的翠绿,和谐的景色而陶醉、赞叹。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渭南的公路交通却是另一番情景,全市境内没有一条二级公路,三、四级沙石公路路况差,交通时有中断,堵车现象经常发生,农副产品运出难,老百姓出行难,招商引资难,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从心底发问“路在何方”,呼唤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和路况质量的改善。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致富,先修路”,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渭南公路人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抢抓机遇,策马扬鞭,勇立潮头唱大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渭南公路人一方面跑项目、跑资金,争取上级计划支持,一方面以敢为人先,时不我待的精神,不等不靠,贷款修路。先后投资数亿元,大规模地改建二级公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全市二级公路网化,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一座座大桥横跨渭河和渭北的沟壑之间,一条条宛如黑色飘带的干线公路贯通渭南的东西南北,也迎来了公路通,百业兴的喜人局面,带动了渭南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苹果节、酥梨节、文化节,红红火火;华山游、洽川游、黄河游,游人如织。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公路的大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大变化。
    近几年,渭南公路管理局倡导高标准、严要求、重细节、求实效的工作理念和公路文化,围绕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使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推行“冷再生”、“沥青同步碎石”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公路的科技含量;建章立制,夯实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工程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使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以危桥险路整治为重点,全面实施被司乘人员称为“生命工程”的安全保障工程,努力树立负责任行业形象;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服务,向社会提供合格的公路产品。他们还把人性化服务和“生态路”、“景观路”的理念融入到公路建设之中,先后建成文明样板路254公里,养护和管理示范路282公里,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条黑色飘带,两道绿色长廊,三季花开不断,四季草木长青”的渭南干线公路新形象。
    作为一个公路人,我总是特别欣赏著名女歌唱家陈思思演唱的《美丽之路》,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甜美的歌声,表达着公路人的希冀和追求。是啊,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渭南公路人将与时俱进,奋力前行,谱写渭南公路事业的新篇章,铸就渭南公路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系渭南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