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期 第73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1-0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秦道兴达端于心
----------30年陕西公路交通发展启示录       
新闻作者:陕西日报社社长 高级记者 杜耀峰

 

引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从今陕西咸阳到内蒙古包头修筑秦直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
    公元前138年、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从今陕西西安两出西域,打通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被称为中国最早通往世界的陆地商道。
    如今,陕西打通自古天然划分黄河、长江两大中华水系的秦岭,修筑了贯通三秦,联结中国南北的西汉高速公路,架起中国第一的桥梁群,凿出世界最大的隧道群,彻底改写了中华自古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在举世震惊的“5・12”特大地震中,这条由当今秦人新修的秦道,承载着大半个中国援灾物资和援灾部队,火急奔赴四川重灾区,突破时限,拯救生命。被国家领导人称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从古到今,是什么力量穿透时间年轮,让当代秦人,抖落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封尘,在二十世纪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30年里,又以新秦道再创华夏辉煌?


从跪着到站起    挺起的不仅是脊梁
    有人说陕西版图形状像个跪着的兵马俑。细琢磨,何止形像?简直神似――
    正如《陕西日报》1998年10月14日刊文所述:“陕西只有一条陇海铁路拦腰而过,仅给‘跪着的兵马俑’系了条腰带。而地理结构主要为南北跨度狭长的陕西,却没有贯穿南北的铁路、公路,恰似‘跪着的兵马俑’没有脊梁。”
    如果把铁路比作脊梁,高速公路就是“大动脉”,普通公路就算是“静脉血管”。而这个“跪俑”不仅没“脊梁”,也没有“大动脉”,仅有的“静脉血管”也不畅通。1978年,陕西没有高速公路,全省仅有普通公路3万公里,晴通雨阻,缺桥少涵,道路狭窄,通达深度低,通行能力差,驱车从西安无论是北至榆林,还是南到汉中、安康,至少都得二三天的路程。即便在陕北或陕南当地,行走也举步维艰,就像陕北民歌所唱:“三十里鸣沙二十里水,为找妹妹把哥哥跑成罗圈腿……”
    路况之差还不仅坎坷弯曲,人、畜、车混行,更消减了公路本该具备的快捷功能和含义。1985年9月18日,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时任陕西副省长张斌的陪同下,前往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20公里路程途中,在灞桥区一个叫官厅的地方遭遇了长时间堵车。回到北京后,李光耀对时任国家主要领导人说:“秦兵马俑真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可西安到临潼的公路实在是太不适应了。”
    中国交通的落后,何止新加坡总理的感叹,中国领导人、中国人民更力图改变。197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参观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后,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当日本友人问邓小平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的感受时,他坦言:“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要想富,先修路”。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公认铁路、公路是经济开发、发展的先行和基础。早年的美国总统林肯,在美国经济相当落后的状况下,提出只要不饿死人,就要集中一切财力修铁路。哪里有美国国土,就把铁路修到哪里。之后的实践证明,林肯为美国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就拿横贯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来说,正因陇海线的延伸,带动了贯通中国东西的经济发展带。再拿长江来说,只因长江流经,自然的水路交通便形成了富足的长江经济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切实意识到国内不发达的公路系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1984年5月至12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相继发表文章,认为高速公路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要实现商品经济的市场交换,必须加快修建高速公路。由此,中国掀起了高速公路建设热潮。
    1984年,中国内地首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于当年12月开工。
    1985年,沪杭高速公路莘庄至松江段正式开工。
    1986年,中国公路“七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计划建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600公里。
    当年8月,贵黄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10月,合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12月,广佛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眼看着东南沿海及周边都在加快发展,地处中国内陆的陕西,却依然若“跪着的兵马俑”,一时手足无措,满脸茫然。截至1986年,陕西仍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如此落后的交通状况,不仅给秦人的出行带来不便,要害的是,交通的阻塞,形成区域的封闭,更对席卷中国大地方兴未艾的改革开放大潮西进入秦,造成了严重的行为阻拦和思想滞障。
    是秦地不宜高速?
    非也!秦直道、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早有验证。
    是秦人不善创造?
    非也!无论是古代汉唐雄风引领十三代王朝,还是近代“红色延安十三年”、“西安双十二事变”,都诠释了秦人在关键时候,总会有一股“敢闯”、“敢冒”的精神!
    那为什么改革开放大潮涌来时,秦人却丧失了固有的“敢闯”、“敢冒”精神?陕西为何与改革开放的机遇失之交臂?无论是对陕西交通发展滞后的叩问,还是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思考,一直都成为陕西决策层、媒体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翻开30年来的《陕西日报》,陕西历届省委书记,从马文瑞到白纪年、张勃兴、安启元、李建国,直到现任省委书记赵乐际,每次省委全会报告中,都指出:要改变陕西发展滞后局面,解放思想是关键。特别是赵乐际书记把解放思想作为解决陕西一切难题的总钥匙,指出陕西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破除“封建残余思想”、“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羁绊。
    决策者的共识,切中了陕西发展滞后的要害,也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秦地交通发展滞后的真正障碍。
    “陕西人总喜用秦地曾建十三代王朝而彰显自豪,但这些王朝终究是农耕经济的总代表。”作为国务院研究员的钟朋荣,在陕西政要时常召开重大会议的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作报告时说的这段话,也从理论上印证了陕西决策者们关于解放思想越来越鲜明的共识。他还列举了在榆林调研时,与放羊娃的一段对话:
    钟朋荣问:你给谁放羊?
    放羊娃答:我大(父亲)叫我放呢。
    问:放羊干啥?
    答:卖钱。
    问:卖钱干啥?
    答:娶婆姨(媳妇)。
    问:娶婆姨干啥?
    答:生娃娃。
    问:生娃娃干啥。
    答:让娃娃长大放羊。
    放羊娃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陕西人当时的小农意识。陈旧的封建残余观念加上深厚的小农意识,让满足于“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秦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依然陶醉在“东不出潼关”,“南不越秦岭”,“富居八百里秦川”,自给自足的自尊里。
    伴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陕西人开始反思、寻找自己“跪下”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媒体普遍开始关注在发展中,广东人与陕西人对政策“红灯”截然不同的态度。
    “广东人:见了绿灯跑着走,见了黄灯抢着走,见了红灯绕着走。”
    “陕西人:见了绿灯开步走,见了黄灯等着走,见了红灯不敢走。”
    当时的《陕西日报》对此发表言论称:“在改革开放中,有些‘红灯’是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老规定、旧政策。敢于冒尖的人,就应当像广东人一样,遇到‘红灯’绕着走,冲出去了,就抓住了机遇,就得到了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切实推进了秦人的思想解放,而陕西交通人“敢闯”、“敢冒”的精神,首先在解放思想中被激活。他们一改秦人过去“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喊不叫”的模样,和省委领导几次进京跑项目,申表秦人力争发展的意愿,申报争取陕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发奋要开凿当代“秦直道”。
    1986年12月25日,西安至临潼秦兵马俑高速公路开工,这个由陕西人争取来的项目,拉开了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幕,这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条高速公路。
    1990年12月,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也是中国第一条旅游专线高速公路。行走在这条旅游高速公路上,盛夏繁花似锦,2000多年前张骞从西域移植到此的石榴,花红似火;金秋,驰名中外、骊山独有的火晶柿子红硕累累;冬季蜀桧、海桐、大叶黄杨球、火棘、麦冬,叶绿如春,再加上中央隔离带、边坡绿化带、路边封闭带和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等现代化的元素,让当时仍被小农经济意识束缚着的秦人们,在传统观念久封的秦地,切实领略了真正意义上现代化高速公路的风采。
    西临高速的开通,极大提升了陕西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众多外国元首相继来访,每年数十万国际游客纷至沓来,无不赞叹“不到陕西秦兵马俑,等于没有到过中国”!
    由此,可以说陕西人从传统观念束缚中开始苏醒,“跪着的兵马俑”开始站立。长期研究陕西发展走势的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曹钢教授说:“人们应该看到,陕西能够让‘跪着的兵马俑’站立起来,不仅是交通发展挺起了‘脊梁’,关键还在于解放思想焕发出了当代秦人敢闯、敢冒、敢于竞争、敢于发展的新思想、新精神。”


开创新辉煌      不仅靠历史的肩膀
    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只有23.888公里,虽然不长,但它的建成,远不只起到缓解旅游交通的用意。当时陕西有好几条高速和等级公路要修,但一提立项,就被没有资金、大量占用农耕地等意见轻易否决,因为新建高速公路的政策从来没有先例。陕西人固有的宗法观念,最盲从历史上或计划经济中形成的清规戒律,干新事很难干成,但只要是历史定论或是计划经济中有过先例的事,大家都不加思索,一通百通,没有谁敢作梗。
    顺应这样的思维定势,陕西提出修建西安至秦兵马俑高速公路,旨在借势统一很难形成创新共识的陕西人思想,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求发展。一直关注陕西解放思想的西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把陕西交通发展上的这一举措称为“陕西第一次解放思想的结晶。”这一观点理论界和决策者是一致的,都认为陕西不能和深圳比,深圳是一张白纸,群体意识也是空白,发展大潮一来,只有发展,也容易发展。而陕西的群体意识要从几千年传统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必然得经过几次解放思想的不断努力,才能形成加快自身发展新的群体意识。
    从西临高速开始,陕西人感受到了借助历史的肩膀发展,在竞争中争取项目的甜头,兴建高速公路的热情,犹如涓流冲开了久封的大堤,聚合汇集,相继形成浩荡激流,弥漫三秦大地。
    为黄陵,修一条高速公路!
    1997年12月19日,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开工。
    通向黄陵是炎黄子孙的心路。黄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寝陵所在,是海内外华人寻根之地。公元前422年,战国秦灵公恢复祭祀中华始祖轩辕黄帝。此后,华夏儿女无论持何种政见,都以祭祀黄帝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2001年4月29日,全长180多公里的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从而使西安至轩辕黄帝陵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五个多小时缩短到二个多小时。
    为延安,修一条高速公路!
    2002年12月6日,黄延高速开工。
    这是一条朝圣的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红色延安,领导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艰苦卓绝转战13年,打下了新中国。延河水、宝塔山,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也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理想。
    2006年9月30日,黄延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西安到延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为朝圣谒拜的国人和国际友人创造了最快、最优、最大的便捷。
    西临、西黄和西延高速公路的顺利通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饱纳厚重历史文明的秦人,在彰显泱泱大国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方面是高度统一、格外慷慨、毫不吝啬的。这让人自然联想到五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远航,仅仅只为宣扬国威,为皇帝和朝廷争面子。与郑和不计成本七下西洋相比,同一时代的哥伦布带着80多位各行各业志愿者,以探索新航路,掠夺贵金属,打通印度商路(后来到了北美)为目标,发现了人类新大陆,创建了当今依然引领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现代文明地。
    汲取中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陕西人认识到,当今秦人不能再像郑和一样,只为了观览历史,谒拜朝圣而修筑高速。更应当从凭借历史肩膀发展的意识中解放出来,遵照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三秦大地,开阔眼界,在顺应秦人思维定势中,引导驾驭群体意识,创新树立当代秦人“依靠自己,顺应市场,善于竞争,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新观念。现任陕西交通厅厅长曹森对此有一个创新的比喻:“大伙儿都把陕西地图看成跪着的兵马俑,如果用解放思想,突破自己,加快发展的意识端详,陕西地图就是一把钥匙”。细琢磨,也堪称“何止形像,简直神似――”。
    这把“钥匙”,应当是陕西第二次解放思想对陕西交通发展带来的一个新的认识飞跃,首先打开了封闭秦人的精神枷锁。让陕西人冲破妄自独尊、夜郎自大的封建残余和小农经济意识,开始把目光投向四周。
    与周边省份横向比较,陕西的公路建设差距很大:截至2005年底,陕西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300公里。山西达到1680公里,湖北达到1700公里,四川达到1765公里,河南则达到2500公里。即使与陕西公路建设里程相近的内蒙古和甘肃相比,这两个省份发展的势头也令陕西震惊:2005年,内蒙古拿出了220亿元的交通投资,甘肃拿出了550亿元的投资,而陕西却只有170亿元建设投资。对比可见,周边省份修建高速公路的力度比陕西大,速度比陕西快。
    陕西人在横向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关键在于缺乏敢于自我发展的意识。于是,陕西提出了不仅要为历史圣地修路,还要为资源地修筑资源路,更要修筑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卫星城市的市场辐射路,还要结合国家规划,修筑连接全国各省市区的三秦开放路。秦人的这种新意识正应合了时任交通部部长的张春贤对陕西交通发展的要求:“陕西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陕西的交通建设要再加快。”
    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陕西加快发展的目标,根据陕西在全国交通所处的枢纽区位优势,针对三秦地域狭长的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构筑“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两环”干线公路次骨架的战略构想。
    “米”字形的一横是陕西的东西大通道,由西安东至潼关外连河南、山西,西至宝鸡外连甘肃;
    “米”字形的一竖是南北大通道,由西安南至柞水、小河外连重庆,北至榆林外连内蒙古;
    “米”字形左上一点和右下一捺,是陕西东南至西北的大通道由西安东南至商洛外连河南、湖北,西安西北至永寿长武外连宁夏;
    “米”字形右上一点和左下一撇,是陕西西南至东北的大通道,由西安西南至汉中外连四川,西安东北至禹门口外连山西。
    “米”字形构想将陕西公路网融入全国干线路网,提出建设高速公路主骨架,对接周边各省高速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八方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交往“一日交通圈”。这种布局,真正奠定了陕西在全国公路网中的枢纽地位。


从黄河到长江    打通的不仅是秦岭
    只要仔细端详,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秦地“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方案,其实是秦人走出秦地,跨入全国一盘棋,发展自己的意识再现。以“米”字形为基础构成的“三纵四横五辐射”的陕西公路交通网络图,是陕西人,在用心中的“脊梁”、“动脉”、“静脉”,构建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而连接全国的发展新意识:陕蒙高速为以榆林为核心的能源经济圈疏通了北上的道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是沟通黄河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圈的交通枢纽;西汉高速将关中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圈连接起来;靖边至吴堡高速实现了陕西与东部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
    这是当今秦人崛起的蓝图!
    然而,实现这一蓝图,还有诸多障碍。最大的障碍是秦岭天堑。秦岭横卧中国,分割南北,成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巍巍秦岭山脉,无情地阻隔着南北的交通。为此,唐代诗人李白慨然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诗句。当代作家杜鹏程在《夜走灵官峡》中也描述了秦岭的恶劣自然条件:“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秦岭,不仅仅给陕南人的出行带来严重不便,更致使陕南被遗弃于关中、陕北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之外。事实上,陕南地区无论在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上都不输于关中,更不用提及四川北部地区。无论是岚皋南宫山上200年前坐化至今不朽的弘一大师真身惊叹世界,还是平利县畅销全球的“绞股蓝”赢得世界标准定价权;无论是国务院特定一江汉水送北京,还是汉中、紫阳、山阳、商南珍稀药材、茶叶享誉中国大地,以及蕴藏在陕南地区丰富的稀有矿产资源等,都印证着陕南这一“秦”,不该逊色于陕北、关中二“秦”。但是,由于成渝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增强。陕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近几年来在与相隔不远的川北地区的竞争中显出了力不从心,也更加剧了陕南与关中、陕北的差距和发展的游离。
    虽然,西康铁路以及西万普通公路的开通,曾经改善了陕南与关中的交通联系,但是,由于铁路本身运力的不足和山区普通公路依然难行的局限,这一铁一普从根本上无法解决陕南交通环境恶劣的状况,更无法承载陕南“突破发展”的冲力。“秦岭大山”依旧是公路交通的“瓶颈”所在,如果不打通这个咽喉之地,陕西公路交通“米”字形南北主骨架的中轴线就会中断,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网中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南北大通道就会在此阻隔。从陕西省内看,西延、榆靖以及榆林至陕蒙界高速的通车,已经打通了关中、陕北以及周边的经济通道,陕南本来已经远远落后。如果再受秦岭天堑阻拦,交通再被延滞,陕南的滞后发展必将死死拖住陕西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创建和谐陕西的步伐。
    再险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具有“敢闯”、“敢冒”潜质的秦人。历代秦王为占据汉中和蜀地,征服的意识曾经超越了秦岭天堑。当时,秦人硬是在头顶一线天、日光昏暗的峡谷石壁上凿出石孔和台阶,在波涛汹涌、怪石林立的河谷内修便道,筑成了穿越秦岭、贯通南北的“子午”、“金牛”等栈道。
    唐明皇,为宠杨玉环喜食荔枝的嗜好,爱情的意志也曾飞跃了秦岭天堑。他耗巨资,费重力整修了涪陵(今属重庆)至长安的子午道,快马献荔,日夜兼程,三天到长安。
    当代秦人在惊叹古人征服秦岭天堑旷世绝伦的创造之余,更增强了自己征服秦岭的信心和勇气。激活了“敢闯”、“敢冒”精神的陕西交通人,凭借着改革开放创造的陕西省内甚至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决心彻底征服秦岭天堑。
    “征服秦岭,跨越天堑,贯通三秦!”
    听到这个消息,国内外的环保专家、动植物学家都投来了关注而担忧的目光。因为,要在秦岭上修高速公路,难免破坏环境。而秦岭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以其珍稀特有的动植物资源而备受世人关注。《周易》称秦岭为“中国的龙脉”,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其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中国地理杂志》将其定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如果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以常规的建设方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填大挖,那将会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历史和自然的罪人。
    陕西交通人当然不能当历史的罪人。那么,创新公路建设设计理念,以科学的方法破解“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这看似矛盾的一对命题,成为陕西交通建设者的共识:“既要贯通三秦,又要保护秦岭,干脆从秦岭山根,打出几个窟窿!”
    “打隧道也会破坏生态环境!”陕西省长袁纯清为此几到工地现场,针对生态专家的担心,与设计专家们认真讨论,商定最佳方案。设计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反复勘察,在选线过程中,研究了不同高程、不同长度的5个长隧道方案进行对比。最终,从保护自然环境、节约投资、缩短工期、降低建设风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选中,决定采用18.02公里的长隧方案,避开了国家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使陕西的“天然药材库”安然无恙,让牛背梁的珍稀生灵不受惊扰。
    2001年1月8日,秦岭沉静了千年的美梦被轰隆隆的炮声所惊醒,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的建设拉开了序幕。这个总投资31.9亿元的浩大工程,是目前世界级的超长山岭公路隧道,设计为双洞四车道上下分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隧道之最。
    秦岭腹地,集结了一批凿隧铁军。这支铁军,肩负着当代秦人的意愿,与险峻的秦岭天堑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激战。被铁军感染的作家莫伸,在《陕西日报》发表了他由衷敬仰隧道建设者的诗篇:
    “山腹,电灯睁着发黄的眼睛,
    道坑,梁柱把身子站得笔挺。
    石头板着苍老而又严峻的面孔,
    发绿的咸泪流个不停。
    走,一步一步哗哗的水声,
    摸,一把一把透心的冰凉。
    呼吸,一口气一股呛人的炸药味,
    山体的巨大压力包围着每一个生命。
    莫非这就是又一个草地,
    现代化正在泥泞中前行。
    一步一个艰险,一步一个恶战,
    要不,为什么叫做新的长征?”
    2007年1月20日,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的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正式通车。
    随之,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也相继贯通。2006年至2008年,陕西高速公路建设3年3次打穿秦岭,使昔日距西安二、三日路程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各个地区,都变成了西安“一日经济圈”:过去远隔重山的柞水,业已成为古城西安人的“后花园”,西柞高速刚一通车,曾冷居深处无问津的柞水旅游业一时“爆棚”;西汉高速刚一开通,昔日“东不过潼关,南不跨秦岭”的关中人以及陕北人,纷纷兴起汉中行,这些自古被秦岭隔绝的“二秦人”,沿着高速来羡观本为“三秦”一体的另一“秦”。来者不仅只是游山玩水,他们的黄河、黄土文化情节在与长江文化交流中,也在相互交融和扬弃。
    “陕南人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突破发展’战略,由秦岭的打通建立了新的坚定信念,陕南已亮出自己的优势品牌,协同关中的‘率先发展’,陕北的‘跨越发展’,三力驱动,在三秦大地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生长于陕南安康的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教授,依据多年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思路,深有感触地印证了打通秦岭的本质意义。
    还值得铭记的是,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运输救灾物资的宝成铁路109隧道突然垮塌,四川地震灾区千余万群众危难系于一旦。就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当今秦人穿越秦岭开凿的新秦道,成为运载中国北方所有救灾物资和救援队伍的主通道。据统计,在最危急时期,西汉高速公路免费直通运载救灾物资车辆227万车次,灾区50%以上的救灾物资和部队都由这里送往。胡锦涛总书记深切地赞扬这条高速公路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心离百姓越近    道就越修越远
    秦地高速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实让秦人振奋。但建设过程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简单。1986年12月25日,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开工奠基的喜悦还没有退去,沿途的几户农民,嫌修路占了自家的庄基地和农田,竟然躺在了推土机前,阻挡工程进度……
    素具敢作敢为精神的一伙陕北老乡,干脆就成群结队,拿着农具,与西延线筑路工队摆开了抗衡的架式,多亏时任延安市长的刘孝文现场周旋说服,才化解了一场不敢延想的对抗胶着局面……
    西汉高速公路一处施工现场的工人有天正准备吃饭,一群当地农民拿着棍棒冲进临时餐厅,推倒桌子,砸掉饭锅,威胁筑路工人再敢往下修,就让他们走不出这地方。更有甚者,在筑路便道上挖掘土坑,破坏筑路器材……
    诸如此类交通快速发展与占地矛盾的“双刃剑”问题,一桩桩摆在了交通开拓者面前。省交通厅按照省委书记赵乐际关于“在新的市场机制条件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学会运用利益分析法”的观点和赵乐际书记关于“在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中,要保护好、体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认真研究分析,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
    一位从事东西方对比研究的学者对此指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决定着个人的社会意识。中国人自古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耕地,现在人均耕地不到2亩,陕西人均耕地也只有1亩多。所以中国人始终遵循着孟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分观念和集体意识,而不可能追求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自由意识。因此,当农民仅有的、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占用,必然会结伙抗争,捍卫土地。”他建议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应当让群众感受到发展交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切实加大县乡公路和村组公路的建设力度。
    如果说,陕西用“米”字形高速公路的“大动脉”,舒展陕西人“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意识,那么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布局,修建恰似“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县级公路和乡镇公路以及通村组油路(水泥路),就是离老百姓距离最近、服务最直接、功能最实际的惠民路、民心路。
    主管交通工作的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组织交通部门加大力度,全面启动,尽快修建县级公路、乡镇公路以及通村组油路(水泥路)。这些道路一动工,所在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悉心欢迎和鼎力支持。
    “国家给我们修到村头的路,是老百姓从心里连着县上,一直到省上、到北京的幸福路。”祖祖辈辈定居在安康平利县八仙镇山沟里的吴祥义,看到公路修到村头,不仅称赞现代交通给山里人带来的幸福,而且带头投资筹钱,动员农民集资,配合惠民交通政策,把省上修到村头的公路再延伸到山沟里。他用自己开采的石板从岚皋矿业公司换来一车爆破器材,组织带领30多名青壮劳力,用钢钎凿开峭壁打炮眼,用小簸箕运土,用大石垒起路基。1个月时间,1.5公里长的蔡家湾路就修通了,不仅可以过板车,拖拉机也可以通过。之后,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郭家湾,虎溪沟,枸皮溪,共柏棚相继通路,在八仙镇最早实现了组组通路。一些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群众,从家门口的道路乘车,就可以通过乡镇公路、县级公路,直接上高速公路,出省打工做生意。通组路修完的那一天,村头点燃鞭炮,久封深山的村民们欢呼雀跃。
    通县公路使苹果基地的果农更享受到交通的效益。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安金海满怀喜悦地对媒体说:“这几年,全县苹果产量逐年上升,连年丰收。由于火车装卸易使果品受损,洛川苹果有80%至90%依靠公路运往国内外市场,以前只有210国道一条路可走,路窄弯多,大型冷藏车很难通行。现在高速公路通到县上,县级公路、通村公路通到村上,冷藏车很容易开进果区。大幅增加冷藏运量,可使苹果品质得到保证,让外地客户吃上最为纯正的洛川苹果……”
    截至目前,陕西在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同时,省内107个区县全部贯通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占全省乡镇总数95%的1464个乡镇和全省88%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水泥路),这些畅通的“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端发于三秦大地老百姓的心头,不仅解决了农民兄弟出行困难,而且成为服务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靠支点。
    迅猛发展的陕西交通,承载着陕西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跃上了6000亿元台阶。2008年预计达到6800亿元,这个跨越是陕西改革开放后2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既高于改革开放30年全省10.4%的平均增长速度,又高于十六大以来陕西每年12.6%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今年以来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处于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陕西跨越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加激发了交通人加快陕西交通发展的决心和干劲。截至2008年底,陕西交通人又新开工9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正在实现陕西公路交通发展的新规划,这个新规划确定,陕西到2015年,将建成由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组成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
    “这是一个新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个宏图大业,就要靠一股拼劲,一股闯劲,一股义无反顾、决胜千里的气概。”陕西交通厅厅长曹森在交通干部职工落实省委、省政府新规划动员会上讲的这段话,充分代表了陕西交通人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也体现出当代秦人的敢闯、敢干、勇往直前的气概!


结 语
    30年一路艰辛一路辉煌的背后,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创新体制、强省富民,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心力和精神。这种心力和精神,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筑秦直道的气概里充分地体现和浸染着;这种心力和精神,支撑着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数十年寂寞而无助的光阴;这种心力和精神,在改革开放30年陕西交通建设的路途上,一次次地激励着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坚定执著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付出努力。而这种心力和精神,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还将不断地延续和壮大,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