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在宽阔平坦的国道上,公路景观美如画。看到国省干线公路面貌一年一个台阶的巨大变化,不由想到公路第一难事――超限运输治理工作。在年末岁尾之际,记者到全省第一批、渭南建站最早的故市超限运输检测站探营,体验艰辛不易的治超工作。亮丽的窗口 来到108国道故市超限检测站,他们正在进行军事化管理培训,这是渭南公路管理局为适应治超形势发展需要,强化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安排的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路边挡车的治超员那庄严的站姿和规范的挡车手势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驻足不到二十秒,检测台上负责收证件的治超员就已站在面前,在问“你好”的同时,送上一个端庄的军礼。 再来看那整齐划一的队列队形,一抬脚、一甩手,每一动作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集体走队、还是单个训练,都是那样的精神抖擞,令人起敬。尤其是那洪亮有力的“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口号声,更让人振奋精神、充满激情。 走进楼内,门厅两旁摆放着故市超限站五年来发展变化展板。展板上,超限率柱形图格外惹眼,由建站初期的98%已经下降到3%以下。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设施,检测手段也实现全电脑、自动识别、数字化语音系统,不仅效率高、而且准确。在职工宿舍区,一床床豆腐块形的被子,一个个窗明几净的房间;在办公室区,规章制度齐全,墙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八个大红字庄严醒目,整栋宿办楼内浸袭着温馨和谐的气息,处处有着文明的芳香。默默的奉献 在故市检测站,记者见到了从筹建到现在一直担任站长职务的单新鸿,提起治超五年来艰难的历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表白的复杂感情。回首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酷暑盛夏、刺骨寒冬,检测职工常年站在路边,连大年初一都不放假。尤其是2006年10月以前,那时超限车不仅多,而且超限吨位特别大,百吨车屡见不鲜,每个班8小时,平均检测车辆400辆,按照逢车必检的要求,高峰时几乎是一分钟一辆。 超限车受利益的驱动,和我们是针尖对麦芒,我们要求检测人员“委屈执法”,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遇上不配合的司机有意堵车,一堵就是几百辆,举报的电话,挨批的电话,搞得检测站十分被动。因为人手不够,一个萝卜一个坑,上厕所都是跑着去,吃饭轮换去,职工们常常忍饥挨饿。尤其是处理员,忙起来连伸腰的机会都没有,一到夏天屁股湿得粘在椅子上,制服裤子后面总有一圈白汗渍洗不掉;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口音的司机,他们还要负责解释宣传工作。不少司机明明知道政策,就是装不懂,和处理员胡说,一个班下来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特别是女同志在执法过程中受到的人格侮辱更是无法形容。多少回、多少次,看见同志们下班回来累得手扶楼梯往上爬,女同志被男同志拉着走,有的同志进门不洗不吃不喝就往床上倒,他心里真不是滋味。不是当领导的心硬,实在是没办法。超限站的女工都是青工,都有孩子,她们都是托付家人或亲戚照管。常听到女同志在一起流着泪说,“娃哭着要妈,可下班赶回家娃睡着了,来时天不明娃还在梦中,说不上一句话”。机关人员一个人当两个用还忙不过来。单位司机更是辛苦,从来没有睡过囫囵觉,晚上不敢脱衣服,住的地方与工作点有2公里距离,闯关、堵车、摩擦事件天天都有,时时都可能发生。在超限站只有吃饭时间、没有上下班时间,那是真实写照。机关人员半个月才能匆匆回一趟家,打个照面就得赶回来。几年来,尤其是前三年,职工加班加点、牺牲休假时间根本无法统计。 五年来,在超限站的职工、特别是机关的同志,回到家,家里人常开玩笑说“我家来亲戚了”。难言的辛酸 说到治超环境,单新鸿感慨地说:“治超环境的确险恶,个别超限车司机利欲熏心,与社会上闲散人员结伙,置检测人员的生命于不顾,我们已经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他列举了一班班长张永文当年被车冲倒,从车轱辘中间擦过的骇人经历。特别是蒲城苏坊超限站优秀治超员熊礼博以身殉职的悲壮事迹,震动社会。 故市检测站在渭南渭北的位置十分重要,渭北主要以矿产输出为经济支撑,煤炭、水泥、石渣、白灰超限车是主要对象,而且几乎都是家门口的车。渭北路网特别发达,超限车绕站现象十分严重,农民群众的致富路、脱贫路几乎全线崩溃,社会各界呼声强烈,对超限站意见很大。配发了流动检测车对绕站的超限车依法打击治理,故市检测站压力进一步增大,治超矛盾迅速尖锐复杂。最为严重的一次是2006年严冬一个夜晚,辛市镇20余人突然闯入站内,殴打工作人员,检测工作被迫停止,当地派出所来了也制止不了,最后还动用了防爆警察,事件才得到平息。 探营故市超限超限运输检测站,感人的事迹听到了好多,这些感人的故事,记录了超限运输治理工作的艰难历程和艰辛岁月,蕴含着交通人无私的奉献。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