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期 第74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1-0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回 家
新闻作者:刘 茵

    久居京城,思乡之情,魂牵梦绕。
    2008年初秋,我们一行到达目的地。大红灯笼映衬着城堡式的门楼,楼顶的一行大字撞击着我的心扉――“西安还有你一个家”!啊,到家了!“家”就在这闻名遐迩的古都长安,就在西安城北的未央区。
    进得“城门”,“一座城堞将尘世阻隔在田畴之外”。开阔的山庄中,拱桥、湖水,野鸭、“白鹿”,麦斗、犁耙,关中水车、石滚碾子,绿树、红花,更有那茅草小屋、闲花野草……“新桃花源休闲山庄”不虚此名。
    穿过湖边小道,又见一排排整齐方正青瓦白墙的四合院排列于右。我径直向我的小院走去。小门楼下两扇黑漆大门紧闭着,门上镶着一对兽头,嘴里含着两个门环,门扇上嵌着一个个铜钉,门下有一厚重的木门槛,两个憨态的石狮蹲于大门两边。我的心怦怦直跳,刹那间,它和渭河边老家的大门叠印在一起。我抚摸着石狮、门环,轻轻地推开大门、跨过久违的门槛,一眼看见门边放置的织布机,贴着窗花的格子窗,院落中的天井,两边墙上红红的辣椒串,白生生的大蒜辫,藤编的大簸箕。多么熟悉啊,八百里秦川,哪个农家没有?人们把辣椒串成串儿挂于房前屋后,吃时可随时碾成粉末,再用滚烫的油“哧拉”一声泼入,顿时香气四溢。陕西人家家都有辣椒罐,油泼辣子拌面、夹馍,吃得人心热脸红;大蒜也是陕西人餐桌上必备之物,蒜泥拌面、拌菜或吃面条时就着蒜瓣,满口生香……家乡的小吃、家乡的黄土地、家乡的集市,乡俗乡景,乡音乡情,一齐涌上心头,这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关中风情画是怎样的撩人心扉,勾起我多少故乡情思童年梦啊!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把行囊放进房间,急匆匆向外走去。院子里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四合院,约有164座。我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看过去,只见家家院门上都贴着楹联:“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杂粮食府宾客满,曲径通幽水中鸭”、“羊在山上晒不黑,猪在圈里捂不白”、“福多寿长全家乐,桃红柳绿满院春”、“映阶碧草生春色,隔叶黄鹂送佳音”。春已过去,秋高气爽,蓝天上缀着悠悠白云,温暖的秋阳映照着柔润的湖水,满园青青的草儿,虽无黄鹂,却有成双成对的野鸭在湖中惬意地游弋着。身着印花布衣衫村姑打扮的服务员,笑盈盈专注地望着湖水被野鸭撩开的波纹。好一派关中田园风光,好一个世外桃源!蓦然,陶潜的《桃花源记》映入脑际:“……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湖,这景,勾起我少时涝池玩耍的回忆。我居住的故市镇是渭北名镇,东门外有一涝池,跟山庄这湖一般大。常见大姑娘小媳妇在涝池洗衣,一边说说笑笑,一边飞舞起手中的棒槌敲打衣服;也有调皮的男孩儿没羞没臊赤条条地在涝池中嬉戏,泥猴般的打着水仗、叫着闹着。我和小伙伴在涝池边无语地笑看。
    抬头望望悬空的秋阳,顿觉身心舒展。向前走去,又见一副副门联:“陶令梦回真处见,茶余饭后话桃源”,不消说,我们要在这新桃花源美美地享受家乡的美食了。喷香的荞面饣各、油亮筋道的扯面、红辣椒丝拌白莲……比山珍海味还爽口。
    听说山庄到处张贴的楹联、标语以及整个山庄的规划设计均出自老总陈景民之手,不由得一阵惊喜,对这位出身贫寒农家、自称“龙民”的企业家钦羡备至。难得他一片苦心,如此钟情于关中地域文化,把旅游经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土壤中,营造出一方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气息景观,似信手拈来,却独具创意,出奇制胜。乡里人喜欢它因其在城市,城里人喜欢它因其像农村。贾平凹说得好:“这里成了西安市民娱乐的后花园……由桃花源休闲山庄可以窥见中国农民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
    入夜,推开黑漆大门。跨过门槛,进入了四合院深宅,我径直走向织布机,依稀看见四妈穿梭织布的身影。我生长在西安,母亲不幸早逝,父亲独自在西安工作。我被送回渭北故市镇那个黑漆大门的故旧老家。老家和我最亲近的人就是四妈了。她瘦瘦的身材,走起路来轻盈如风。四妈出身大户,戴着一副银丝眼镜,精明能干,知书达礼,熟读古典名著,又心灵手巧,是女红的一把好手,入夜,常常坐在织布机上嗒――嗒――麻利地传送着织布梭子。她边织边轻声对我说:“黛玉呀,是个苦命女子,死于痨病……”“宝玉啊,是个痴情男儿,黛玉死后,万念俱灰,出家当了和尚,唉……”我痴痴地听着,小小年纪满脑子宝黛温馨而悲情的故事,常常眼睛发热。灯油一点点地少了,织布机上枣红格子布愈卷愈多。四妈说:“过几天,这格格布就够给你做一条床单了,拿到学校铺着也体面。”我一阵欣喜。炕烧热了,我睡在热炕上四妈的身边,忘记了妈妈离我而去岁月。
    我又望望窗棂上的剪纸窗花,望望这现代化设施的温馨屋舍。回家的感觉真好!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