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期 第74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1-0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千里马寻伯乐
新闻作者:王艾荟

    说到千里马与伯乐,充满趣味、令人艳羡的,莫过于苏轼与欧阳修的相遇。
    宋仁宗嘉佑元年朝廷省试。主考官欧阳修读到一份见解超拔、文采斐然的试卷,想将它列为第一,可又担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恐遭偏袒徇私嫌疑,于是将其列为第二。发榜后,欧阳修才知道,这篇文章实非曾巩之作,而是来自四川的苏轼所为。
    此后,欧阳修便常与苏轼一起读文诵诗,谈论古今,并结下一步深笃绵长的翰墨情谊。欧阳修逢人便说:“苏轼善于读书、运用知识,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他还说:“读苏轼的文章,真是感觉后生可畏,真是太高兴了!我要辟开一条路,好让他出人头地!”
    欧阳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果说,22岁的苏轼如同一匹奋蹄长嘶、蓄势待发的千里马,那么欧阳修则是恰巧守候在他纵横驰骋的起跑线上一位见识过人、襟怀宽广、德能兼备的优秀伯乐。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加之欧阳修高贵的政治地位、炙手可热的文坛领袖身份,以及不遗余力的热忱提携,“摇起了乌篷船,顺水又顺风”,苏轼如一轮红日般,冉冉升起、喷薄而出。
    然而,知遇之恩如同爱情,可遇而不可求。这也正是苏轼与欧阳修的相遇,被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的原由。
    世上的千里马绝非都有苏轼这般的幸运和美妙境遇,所谓的伯乐也是常常鱼龙混杂真假莫辨。难怪韩愈1200年前就曾断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人经济学家茅于轼更提出了质疑,“韩愈建议我们把寻找千里马的难题交给伯乐去解决,实际上,谁是伯乐的问题和谁是千里马的问题一样难搞”。
    在古今两个声音里,我听出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千里马靠伯乐――根本靠不住。一则真伯乐稀有,二则真伯乐难遇。尤其身处当今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社会,千里马倘仍一味地恃才傲物、抱旧守厩、被动等候,惟寄望于上门的伯乐,幻想着“三顾”,无异于坐以待毙自毁前程,终也只落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的凄凉下场。
    “事业取决于平台”,多大的平台,造就多大的事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千里马,当顺应形势、内外兼修、双管齐下、全面发展,一方面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具备真才实学;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僵局、大胆出击、踊跃竞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自我脱颖而出,走出马厩拼得舞台。
    所以,现如今的“千里马”,不仅自身须具备纵横千里的实力与素质,更须兼有辨伯乐之明、交伯乐之能、悦伯乐之才,主动投靠“择主而侍”,为自己选好东家,争取广阔的天地与平台,这样才能长袖善舞大有作为。实际上,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千里马”的新使命。
   (作者系西汉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