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期 第56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4-1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茶香悠悠
新闻作者:杜会琴
    朋友出去旅游途经宜兴,千辛万苦为我带回来一把紫砂壶,小巧精致就不必说了,单是那份对于我喜欢茶的了解就叫我感动得泪水涟涟了。为了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情谊,我将壶小心的收藏着,并专门买了一本《名人笔下的宜兴》细细阅读,思绪得以在历史文化的隧道里漫游穿行:原来在天下文人雅士的眼里,江南宜兴一直是他们的一个梦,一个结,一团化不开的乡愁。而宜兴紫砂壶,则是他们暖心慰骨的朋友知己。
    宋朝的徽宗是个爱喝茶的皇帝,还写过一部《大观茶论》,茶文化由此从士人走向民间,后来到了朱元璋这里,却因为饮茶无益于国计民生、助长奢靡风气为由,将茶饼改为散茶。中国茶道就因此柳暗花明,另辟蹊径。宜兴紫砂壶也正因为壶小则茶香、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取暖不烫手、色泽光润古雅、茶汤纯郁芳馨、风格超凡脱俗、意蕴深厚沉郁而令达官名宦趋之若鹜,一时价格几乎与玉相当。
    如果宜兴只产紫砂,不产茶叶,那紫砂壶也许早已悄然退场。这个世界便少了一味美妙的情趣,作为中国名茶的产地之一,宜兴自古山山有溪、岩岩有潭,雨水充足、气候温润。大溪小泉潺潺奔流,水色澄冽如晶似玉。早在三国东吴时代,“国山苑茶”即著称于江南。到了唐代,阳羡茶已蜚声南北,成为孝敬皇上的贡品。
    文人墨客虽然没有皇上的福气,但他们比皇上要自由、幸福得多。白居易当时在苏州做官。每当仕途困顿活倦于俗累时,他就悄悄来到宜兴,在妙峰活泉之畔煮茗击节、排遣苦闷,在清净中求得恬淡平和的心境,而同时代的茶圣陆羽,几次登临宜兴,文火细烟,小鼎长泉,他不仅在这里吟风踏月、拂山弄水,后来干脆在南山住下来种茶、采茶、制茶。这里的一脉茗香被他记录在后来的传世之作《茶经》里。让宜兴的好山好水好茶再一次走到历史的前台。
    对于布衣百姓来说,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是茶还是被郑重地排在了柴米油盐之后。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茶馆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语言扑面香,许多人把生命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泡老了悠悠岁月,恍惚了百味人生。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壶已经记不清伺候了几代茶客,温暖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抚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它们敦实朴厚,垢面无华,一如制作他们的工匠,没有咋舌的名头,也没有富丽的诗文点缀;薪火穿肠过,快意留心头。应运而生的茶道,又让平淡的生活平添了风雅的章回,随着社会的昌盛,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多地寻找放松身心的可能。清和、恬静、返璞归真,茶与壶可谓功德无量。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紫砂和茶道的灵魂,也是中国文化的根脉。那么,小小的紫砂壶里。便有着山水和彩霞、虚静与空灵;有人能喝出刀光剑影、兵戈铁马;有人却喝得行云流水、风调雨顺。茶可雅志,壶可行道。爱紫砂的人们,因为那一脉悠悠的苦中回甘,滋养着淡泊而恬静的人生。风雨旅程,一把紫砂壶就是一个肝胆相照的朋友,一个终身相伴的知己,它们与主人休戚与共,沉浮相依。一壶清茶道不尽人间冷暖,只留得超然脱俗、怡然自得。
    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惺惺相惜的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华章,那些终身无悔的朋友,伴随着天地日月,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到天涯海角。人海茫茫,有一个深深相知的朋友,有一个千里迢迢买回紫砂壶相送的知己,今生已矣,夫复何求?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