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期 第75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3-1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泪撒凄凉送母亲
新闻作者:文 / 赵培森
    人世间有一种痛。
    这种痛让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刻骨铭心、挥之不去。这便是亲人间的生死离别。公元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这天,我便经历了这种伤痛。它远比滴水成冰、地冻天寒的数九天让人感到寒冷,这种寒冷,袭击着人们的灵魂、震撼着人的心怀。这天,我亲爱的母亲,走完了她七十八年的人生历程,驾鹤仙游,去了遥远的地方――天堂。
    顿时,我们姊妹几人,像无根随风飘扬的小草,想起母亲泪流满面,心如刀绞,多么想让她老人家再多活几年,享享盛世太平、天伦之乐。恨苍天无情,从此让我们母子阴阳相隔,只有在梦中相逢。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我只知道过去多年,父亲工作在外,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时期,缺吃少穿,辛勤耕作,缝补浆洗,粗粮细作,艰难度日。一家六口人,居住在十二个平方大小的房间,加上生产队分的粮食分的蔬菜,皆纳于内。幼年的我,吃糠咽菜,时间长了,记得曾闹着要母亲给我用谷糠擀面条。生活被迫无奈时,停止了姐姐的学业,可母亲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她手很巧,绣的花,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村里不少人常找她剪衣服样和鞋样。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拉粪、背砖、夏收装车这些男人干的活她样样都干过。在我的印象中,为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生产队的活路她从不耽搁。天天起早贪黑,月月满勤满点。晚上还要纺线织布、纳鞋补袜。有时候晚上我们起来,总发现母亲还在干这干那。年幼时,我甚至还埋怨母亲,到底有多少活,让她总是没完没了地干。她老人家去世后,姑姑告诉我:“当年一大家人的时候,母亲料理家务,孝敬双亲,奶奶去世早,当时她还不满三岁,至今她的脑海中没有奶奶的印象,都是她的这位大嫂辛苦操持全家,管好爷爷的四季衣物,弟娶妹嫁,所需之物,都是她一手操作。那些年头,她确实不容易啊”。年迈的爷爷八十多岁生病时,她更是床前守候,尽心侍奉。我知道了母亲在世时为何那样受人尊重。当然我也明白了她是怎样从面临的艰难环境中走过来的。她从来不把这些受苦的事告诉儿女,反而经常对我和姐姐说,做老大的受人尊(敬),就要受苦。
    母亲的一生,为人真诚坦荡,善良厚道。她用儒家思想传家、教育子女。常常说,做事为人要厚道、重德行,学会忍。从小就听她讲“百忍堂”和因果报应的一些故事,使我们耳濡目染、深受启发,从小接受行善宽厚的正统教育,磨练自己的忍耐和意志。农村人过日子,总免不了缺这少那,柴米油盐、衣物布料,东家借、西家凑是经常的事,但是母亲有一条原则,少借多还,低借高还,左邻右舍,村南村北,提起她的为人,都赞不绝口。她时常告诉我们,要学会吃亏,要多忍让,不要盛气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们在母亲为人处事的影响下,健康成长。母亲没有文化,对人对事说不出深奥的道理,却能给子女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我们终身受益,万分感激。从某种角度上讲,母亲不只是我亲爱的妈妈,更是我人生的良师益友。
    母亲省吃俭用,记忆力强。从母亲身上,我感到了母爱至高无上的温暖,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不够吃,父亲求人托关系,在合阳孟庄一带农村借了些粮食,那时我才十五、六岁,印象中,这地方离家很远,便一人去推粮食,这段时间,家里基本上没有主粮,临走时,不知母亲什么时候给我准备了几个掺杂着杂粮的馍。后来我猜想,这可能是她半晚上临时给我准备的。而她整天在地里干重活,却舍不得吃。我上高中那阵,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每周星期天给我做一碗面条吃,而自己喝些面汤,吃些杂粮,等我上学去的这一周,她也舍不得吃一顿主粮。她爱子女疼孙儿,鼓励他们勤奋学习,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今七个孙子、孙女全部考入高等学府读本科或研究生。其中四个已经走向社会,报效祖国。母亲天生记忆力特别强,虽然不识字,但家里发生的事,亲戚朋友家里的事,大人小孩之间的事,准能记得清清楚楚。我为此时常感到奇怪,她不懂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心理学,可是心里却常记着许多充满哲理的故事,知道怎样处理人与人,人和事之间的关系。我在想,这可能与她记得起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及祖辈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密不可分的。
    母亲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她老人家去世以后,关于她的身世、幼年的生活、家境,我才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她之所以坚强,是她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吃尽了太多的苦头,面对逆境,从容对待,从不怨天尤人,在她病危之时,需要从渭南转回老家农村,可是那天,却不知怎样面对她,只是一个人在客厅里流泪,无奈的弟弟含泪给母亲说了一直瞒着她的病情的真相,谁知母亲她听后镇定自若,非常坚强,将我叫到床前,交付后事。我只感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眼前天昏地暗、心中撕心裂肺的痛,人间之痛,莫过于这种心腹之痛。面对死亡,母亲毫无畏惧,仍然想到的是她的孩子们,她说死我不怕,只是农村天太冷,把孩子们冻的……事后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母亲没有流一滴眼泪,她太坚强了,至高无上的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时时处处想着她的孩子们。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亲人。这种精神,比金银财宝还要珍贵,这种情感,是天下任何亲情也无法比拟的。享受到母亲一生的关爱和呵护,真是无比的幸福!
    母亲去世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始终无法摆脱极其悲痛的心情,每天晚上都会梦见她,是啊,我太想她老人家了。假若会有来生,我一定会选择再做她的儿子。
           (作者就职于渭南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